一個看似公平的市場化的資金競購,毫無懸念地成了大機構的盛宴,廣大中小股民難以分享———
一場僅次于股權分置改革的制度變革——新股發(fā)行制度變革,其腳步聲似乎越來越近。
中國證監(jiān)會有關人士日前透露,證監(jiān)會正在就“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相關問題進行調研,新辦法有望今年年內出臺。
市場對于這一場變革的期待是急切的——據傳,管理層近期可能會就新股發(fā)行制度改革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緊隨其后的中國移動回歸A股,投資者或許就能從中發(fā)現一些變革跡象。
打新熱的尷尬
參與一級市場新股申購,在任何一個成熟市場上,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投資行為。但在滬深股市,投資者參與新股申購的熱情,卻是任何一個成熟市場都不能及的。暫且不論這熱情從何而來,市場已經遭遇尷尬。
尷尬之一,“亞洲最賺錢公司”成為最套人公司。高于此前H股僅1.27港元的發(fā)行價,估值相對較高,但其網上發(fā)行,仍凍結了3.378萬億元申購資金,創(chuàng)下A股市場IPO凍結資金量的新高——在3萬多億元資金的造勢下,中石油上市,更是以48.60元高調亮相,首日漲幅接近200%。然而,中石油一經上市就一路走低直至跌破每股30元,套牢上千萬投資者、上萬億元資金,創(chuàng)下了A股市場新股上市套牢資金最多的紀錄。
不止是中石油,去年以來上市的近百只新股中,逾六成新股自上市首日開始就出現持續(xù)下跌。新股從發(fā)行的高定價,到上市首日的更高定價,使得市場估值更加偏離,二級市場投資風險加大。
尷尬之二,銀行理財一窩蜂打新。打新股竟然成了銀行理財產品最大的賣點。根據上海銀監(jiān)局此前發(fā)布的《2007年三季度上海中外資銀行個人理財業(yè)務分析報告》顯示,在他們收集到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中,涉及新股申購的理財產品占55.36%。據記者統(tǒng)計,目前,工商銀行正在運作的打新股產品就有18款,光大銀行打新股產品也發(fā)行了10期,高峰時,一個月甚至可以推出4款產品。
銀行理財一窩蜂打新,使得大量銀行體系資金流入股市,進一步吹大股市泡沫。同時,一窩蜂打新,銀行理財盈利模式更趨單一,也使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大大降低。
此外,打新熱牽動資金流,加劇了滬深股市大盤的波動。而一旦大盤遭遇震蕩行情,“一級市場撐死、二級市場餓死”的尷尬局面也就更為明顯。
非理性的根源
打新熱的非理性,讓市場遭遇尷尬。但申銀萬國有關人士認為,資金追逐“新股發(fā)行無風險收益”,從資本逐利性來看,本身并沒有錯。只是,新股發(fā)行機制的不完善,縱容了市場的非理性。
現行的新股發(fā)行制度,是股權分置改革“新老劃斷”后開始實施的,其基本特征,就是建立了一個面向機構投資者的詢價機制,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的發(fā)行模式,并且是以資金量的大小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則。這一制度實施之初,在機構資金的積極配合下,新股發(fā)行并沒有給市場資金面造成太大的壓力,使得新股恢復發(fā)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然而,隨著市場格局的改變,需求日趨旺盛、流動性資金充裕,這一偏向機構的新股發(fā)行機制弊端盡顯。
目前,機構投資者既能參與網下配售,又能參與網上申購,而中小投資者卻只能在網上申購。再加上,網上申購“現金為王”,最終形成機構投資者對份額的壟斷,機構投資者少則拿出幾個億、幾十億元資金參與打新股,實力較強的出手就是幾百億、甚至上千億元。面對機構投資者對新股的壟斷,中小股民卻難以從新股發(fā)行中分得一杯羹,就算能分得一口,也只是運氣而已。以中石油為例,與上市前各界對“最賺錢公司”追捧形成鮮明對比,中石油上市首日一家機構席位拋出了市值為36億元的中石油股票,按照當天均價測算,該機構至少拋出了8000萬股。然而,絕大多數中小股民卻連1000股都中不了,按照測算,要中1000股中石油,至少需要70多萬元資金。
除了資金優(yōu)勢,無需承擔責任的詢價機制,也成了機構獲取更多利益的渠道。在海外市場,新股上市后漲幅過大,實際上是意味著詢價機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這對于承銷機構來說是一種失職。但在滬深股市,為了獲得更多利益,機構報價偏高是常有的事。一位機構人士坦言,詢價制度基本上是走過場,不具備應有的價值發(fā)現和定價功能。只要報價不是很離譜,所有參與詢價的機構都能獲得相應比例的配售,價格報高、報低,沒有任何關系。但一些機構為得到更多的份額,常常會以更高的報價來滿足發(fā)行方“更高定價”的需求。因此,這種只有機構參與的詢價,也成了發(fā)行方與機構之間利益輸送的一條渠道。
高定價的新股讓機構獲得了無風險收益后,以更高的價格拋向二級市場,最終讓中小股民接走了“燙手山芋”。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一新股發(fā)行機制成了機構侵蝕中小股民利益的途徑。
改革勢在必行
新股發(fā)行機制弊端盡顯,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改進新股發(fā)行機制?記者通過采訪集合了一些專家和業(yè)內人士觀點。
首先,新股申購可恢復以前的“優(yōu)先滿足市值申購”原則,根據二級市場的市值配售,鼓勵二級市場投資,從而有效控制惡炒新股的現象。不過,隨著股改的基本完成,市場上的股權結構發(fā)生巨大變化,機構投資者持有較多股份,原先的非流通股股東也拿著很大一部分股份,按照市值配售,他們可能會獲得較大份額,真正能劃分到中小股民頭上的也不會很多。
因此,要讓新股發(fā)行真正體現公平,不少專家建議,實行按賬戶申購,允許每個股票市值達到1萬元或以上的有效賬戶,在每只新股發(fā)行時申購1000股。在新股申購的總量低于發(fā)行額時,則每個申購者都可以獲得1000股新股,而在申購的總量超出新股發(fā)行額度時,則采取搖號的方式確定中簽者。事實上,香港市場實行的就是按賬戶申購,實行“每人一手配售”的發(fā)行方式,不論散戶資金多少,保證每一有效申購賬戶都獲得一定的新股,這也是很多成熟市場的通常做法。“一人一手”發(fā)行制度,機會更加均等,能讓更多的中小股民平等分享到一級市場的收益。但這種平均分配的方式,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市場效率,因此,也有專家提出了結合市值配售和按賬戶申購的模式。
此外,在詢價制度安排上,也應改變單一地向機構詢價的方式,引入市場化的競價機制,讓一些中小散戶也參與其中。而在充分競爭下,詢價才能更加合理。不過,不管以何種方式,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制度保護的重心應該是中小投資者。因此,在改革新股發(fā)行制度的同時,還需加強市場監(jiān)管和市場誠信建設。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小股民更加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記者 蔣婭婭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