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某網(wǎng)站聯(lián)合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34.7%的受訪者都后悔上了大學。針對這一結果,一種解釋是:公眾對于大學的期待,已超出了“接受教育”本身,出現(xiàn)了功利化的傾向,把“跳出農(nóng)門”、實現(xiàn)高收入、提高社會地位等過多的希望都寄托在上大學身上,而這些目標達不到,就導致了“讀書(實指上學)無用論”。(8月14日《中國青年報》)
讀書有用無用的分歧,其實在于讀書目的的不同,也就是功利論和非功利論的差別。功利論講究讀書要為自己帶來現(xiàn)實好處,而非功利論則認為上學就是為了充實完善自己,不能將其當做實現(xiàn)功利的工具。
讀書僅為著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豐富充實自己,這當然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tài),但是,這樣做需要一定的條件。當在電視上看到富裕國家的人受了一點兒挫折,為調適心情就出國留學時,有誰不羨慕?如果能純粹為興趣、不帶任何負擔地去讀書,誰會不樂意?其實,上學到底是功利性還是非功利性,并非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一個能否選擇的問題。
中國不少地方經(jīng)濟很不發(fā)達,對于這些地區(qū)的孩子而言,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基本上只能靠上學。這不是一種思維定式而是一種現(xiàn)實。我們看問題,不能看一些少之又少的特例,而要看普遍的情況。在有些地方,有即使砸鍋賣鐵也要送子女上學的風氣,對這些地方,我們說他們有“重教”的傳統(tǒng)——但是,是什么支撐著這傳統(tǒng)?還不是那功利的目的。假如沒有讀大學后的好前程在維系著那些窮人的希望,有誰愿意吃那么多苦硬撐著送孩子上大學?
近些年,之所以“讀書無用”的聲音越來越大,自愿放棄上大學的人在增加,就在于上大學的功利吸引力在減少。今年高考前夕,重慶涪陵有541名學生放棄高考。該區(qū)的教育官員承認,高額的教育收費和大學畢業(yè)生大面積失業(yè),導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放棄讀書的夢想!笆旰,金榜題名”的字眼已失去了魅力。一個有50多戶村民的村莊,只有惟一的一名大學生,家長承認:“如果再做個選擇,我不會讓她讀大學!(《南方都市報》4月19日)
對于有些人而言,鼓勵他們不為功利上大學,簡直有些殘忍。筆者遇到過一個民辦大學的學生,他是怎樣上這個大學的呢?家里很窮,父母沒有經(jīng)濟來源,靠妹妹輟學在外打工,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一個月掙幾百元錢,省吃儉用下來供他上學。這名大學生畢業(yè)后的前景怎樣,在目前這樣的就業(yè)形勢下,大家都有個判斷。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鼓勵他們不為功利上大學,不是殘忍嗎?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最要緊的是要想辦法拓展就業(yè)渠道,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如果試圖通過“上大學不要功利化”之類的話起安慰作用,那還是免了吧。
(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謝作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