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由法國歷史學家、作家、記者貝爾納·布立賽(Bernard BRISAY)撰寫、《歐洲時報》強烈推薦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文版,已由中國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并參加了今秋北京圖書沙龍,獲得極大成功。
在這部歷史著作中,布立賽先生以翔實的史料、嚴謹的態(tài)度和洗練的風格再現(xiàn)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搶劫并焚毀圓明園前后的那段歷史。這也是第一部出自法國學者之筆、正視這一歷史事件并對此進行反思的專著。
今年9月初,布立賽先生應邀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文版首發(fā)式,并在北京、廣州、上海和杭州等地與中國讀者、學者、大學生、記者廣泛接觸,交流看法和體會。
布立賽先生自稱有著"無盡的中國情結",已先后13次訪問過中國,而最后這一次中國之行,更令作家難忘:一是他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中文版在中國發(fā)行,二是在首發(fā)式期間,他見到了許多中國人,這又"加深了對中國和中國人的認識和了解"。
《1860:圓明園大劫難》一書的法文版原著有600多頁,其中相當一部分篇幅是介紹英法聯(lián)軍侵華計劃從籌備到實施的過程,"開始,我只想敘述英法聯(lián)軍洗劫和焚燒圓明園,但后來發(fā)現(xiàn),籌備階段很有意思",布立賽查閱了大量當時外交官、軍人、翻譯、史學家們的各種著述及其第一手證詞,促使他加以大量引用。
法國作家后來發(fā)現(xiàn),這前一部分正是中國讀者感興趣的,如英法聯(lián)軍組成的背景,赴中國途中的情形,在中國交戰(zhàn)的過程,他們到底干了些什么,當時中國老百姓和官府的反應,當時中國社會的情形等等。
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說,"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國作家為澄清我們共同歷史上的片斷作出了貢獻"。
法國前總統(tǒng)德斯坦將此書視為一種"記憶責任","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承認和不忘記過去的錯誤與罪行,不論這些錯誤與罪行是他人還是自己所為"。前總統(tǒng)先生希望此書有助于增強這種"記憶責任"
"我們可以寬恕,但不能忘記",布立賽用英文這樣引述了德國前總理勃蘭特的明言。勃蘭特曾代表德國對二戰(zhàn)的所作所為公開道歉認罪,此舉得到了飽受希特勒法西斯政權侵略之苦的歐洲各國人民寬恕。
布立賽說,法國人同樣有勇氣承認1860年法國軍人在中國犯下的罪行。前總統(tǒng)德斯坦就說過,"焚掠圓明園,對中國至為殘酷,英法殖民軍極其可恥"。"我本人也在我的著作里承認了這種罪行",作家說。布立賽認為,火燒圓明園不僅對中國人來說是悲劇,對整個人類也是悲劇。圓明園的文化寶藏屬于中國,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組成部分,"如今,面對殘垣斷壁,再也看不到那些世界文化珍品,心情如同受到懲罰一般"。
布立賽認為,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他們有對認罪的日本寬恕的胸襟,但日本人沒有這樣做,"對于日本首相及其內閣成員至今仍參拜靖國神社,我與中國人民一樣不能容忍,我與中國人民一道譴責","在承認自己給鄰國造成的災難和在鄰國犯下的罪行方面,日本應該向德國學習",布立賽說。
中國駐法大使趙進軍認為,此書中文版的問世,無疑是中法文化年的又一成果。他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使人們更好地面向未來。當前,中法關系正處在歷史最好時期。讓我們不忘歷史,放眼未來,為中法友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