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七月二十日電 題:相同的文化和情感認同——記首屆海峽兩岸國學夏令營
作者 孫賢迅 劉琳
在福州閩侯曇石山,實地了解到閩臺兩岸古文化的源頭;在馬尾,了解中國人前赴后繼救亡圖存的歷史,進一步感受中國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卓越的聰明才智。參加首屆海峽兩岸國學夏令營的兩岸學子共同開辟“中華文化林”,深刻感受彼此身上流著同樣的血,有著相同的文化和情感認同。
走進曾是明清貢院的福州中山紀念堂,站在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塑像前,參加首屆海峽兩岸國學夏令營的營員攜手盟誓:努力學習中國文化,全面弘揚中華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
走入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兩岸學子擁抱百年船政,與中國“近代史活化石”相會;在馬尾造船廠,參觀曾生產(chǎn)出中國第一架蒸汽機、第一艘戰(zhàn)艦、第一架水上飛機的船政輪機車間,走過曾走出了中國第一代造船專家、飛機設計師、飛行員和無數(shù)海軍英雄的神奇土地,穿過中國第一位船政大臣沈葆禎親手植下的榕樹林……
臺灣營員領(lǐng)隊張玉鳳老師興奮地說:孩子們太興奮了,原來只能在中國近代史上了解的內(nèi)容,今天在實地都能看到,太有收獲了!
兩岸學子在馬江之行后評出“三項之最”。最能感到自豪、提升自信心的是:馬尾船政創(chuàng)造出的五十三項中國第一。最能激發(fā)血氣的是:鄧世昌、林永升等船政學堂畢業(yè)生在甲午海戰(zhàn)中駕駛著受傷的戰(zhàn)艦沖向敵艦。最能感到閩臺是一家的是:臺灣高雄的左營緣于當年馬尾閩安駐軍左營,金門總兵曾駐守過馬尾閩安,創(chuàng)辦船政的沈葆楨也是臺灣近代化的大功臣,在馬尾閩安埋著一八七四年赴臺為驅(qū)逐日寇而英勇犧牲的中國軍人的忠骨,至今臺灣生活著大量船政學堂畢業(yè)生的后人,船政學堂畢業(yè)生為臺灣的建設與發(fā)展立下大功。
福建文史館盧美松館長的《閩臺姓氏源流與血緣認同》,讓臺灣學子知道了自己根在中原,對自己的祖先如何從中原遷到福建再遷到臺灣的路線圖有了進一步了解。臺灣營員黃于軒告訴記者,臺灣文化與大陸文化本為一體,此次能到大陸參加國學夏令營,探索中華文化的精髓,并與大陸學生交流,能讓自己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首屆海峽兩岸國學夏令營,是海峽兩岸攜手開辦的第一個以弘揚國學為主旨的夏令營。四十位臺灣大中學生與六十位福建大中學生一起傾聽國學名家講座,訪問曾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過重大影響的文化古跡。今天營員們分別在廈門、漳州、泉州三地,展開尋根問古之旅,臺灣營員還將參觀祖籍地記載著祖先生活經(jīng)歷的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