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硯的產(chǎn)地在曲阜尼山。劉禹錫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蹦嵘礁卟贿^500米,只因至圣先師孔子在此出世,故揚(yáng)名天下。后人為紀(jì)念孔子,在尼山修建了頗具規(guī)模的孔子廟。
尼山孔子廟,座落在五峰蓮峙的中峰東麓,前后有五進(jìn)院落,占地約十七萬平方米,紅墻綠樹,金黃色的殿頂掩映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之中。據(jù)說孔子廟始建于后周顯德年間(約公元954-960年),宋慶歷三年,孔子四十六代嫡系孔宗原襲封文宣公后,又建講堂,立書院,置祭田,大規(guī)模擴(kuò)建增修。
尼山孔廟分中東西三路古建筑群。中路是主體,與北京的孔廟一樣,大成門,大成殿,寐殿等設(shè)置一一俱全。三楹殿室的最大建筑大成殿,里面供奉著孔子及四配(顏?zhàn)印⒃、子思、孟?的塑像,東西兩廡各五間,供奉十二哲人(閔損、冉耕、冉雍、宰矛、子貢、冉求、伸由、言偃、卜商、孫師、有若、朱熹)和七十二弟子的牌位。殿前有氣勢高大的巨碑四座,兩座元碑雕有云龍戲珠的精美圖案,巨龜負(fù)石,古樸生動。碑文詳記修廟、祭廟之事。大成殿后是供奉孔子夫人方官氏的三楹寐殿,也有東西兩廂,各為三間,供奉孔子獨(dú)子孔鯉和獨(dú)孫孔伋(子思)的牌位。尼山孔廟的東路古建筑,有講堂、土地祠、神庖等設(shè)置,西路有供奉孔子之父叔梁紇的啟圣殿,還有供奉孔子之母的啟圣寐殿。在西路和中路古建筑群之間,有一座供奉尼山神的小山神廟。由于尼山生孔子有功,宋仁宗皇祐二年,封尼山神為毓圣侯,享受與孔子同等榮譽(yù)的四時大祭。
在孔子廟的第一進(jìn)院東南,有一座四角飛檐,綠瓦蓋頂,古樸典雅的涼亭,這就是孔子當(dāng)年登臨尼山觀川眺望的地方。原來,尼山腳下有一條波濤翻滾的遼河,自東北方向浩蕩而來,向西南方向翻卷而去。一天,孔子登臨此處,見到那洶涌澎湃的河水,聯(lián)想到人世間永無休止的千變?nèi)f化,觸景生情,禁不住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尼山傳奇很多,大都與孔子有關(guān)。尼山廟前有天然柏樹林,株株古柏,樹端尖尖,樹桿光滑,葉如絲絲細(xì)毛,向上而生,緊貼一起,簇?fù)碓跇漤,酷似書法用具之毛筆,因稱“文人柏”。該柏籽可燃墨,木可造紙。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異鄉(xiāng)人爭相播種移栽,竟無一株成活。唯有尼山土可使“文人柏”根深葉茂。百姓傳說,尼山本無柏樹,因孔子寫《論語》,《春秋》,整理詩、書、禮、樂等古老文化,用筆最多,功勞最大,天帝感其誠,特將“文人柏”賜予尼山夫子誕生地。
尼山東峰山腰有顏母祠,是祭祀孔母之處。祠堂前有一井筒傾斜的“扳倒井”,又名顏母井。井深數(shù)丈,口寬三尺,清水伸手右及。相傳,孔母顏氏是尼山東南不遠(yuǎn)的顏母莊人。因與孔子之父叔梁紇結(jié)婚,時年一十八歲,丈夫已經(jīng)七十,不合“男子三十而有室,女子二十而有夫”的古禮規(guī)定。顏氏在分娩時,往山上走,忽然覺得口渴難忍,正好山路旁邊有口井,可是用手夠不著水,顏氏自言自語道:“要是此井能扳倒就好了!痹捯魟偮,只覺腳下一晃襠,定眼一看,井筒已經(jīng)傾斜了,清冽的井水涌及井口。
尼山的酸棗樹和野槐樹,還有許多長刺的荊棘也都很特別,即它們的刺尖一律朝下長,并且十分柔軟。當(dāng)?shù)貍髡f,原來,顏氏在夫子洞生下孔子后,急忙趕回娘家拿衣服,誰知荊棘從生的山道上,野刺老是刮衣服,褲腿都被酸棗棵拌住了。顏氏一邊拔掉身上的刺,一邊說:“俺兒要是真的命大,上天就會讓這些野刺往下長。”一語未了,耳邊“唰”的一聲,尼山草木的刺尖都朝下了。夫子洞口有許多光滑的石頭,拳頭般大小,俗稱“臥虎石”。又常見雄鷹在洞口盤旋,似乎那里是棲身之處。相傳孔母回娘家取衣服的時候,兩只老虎跑來,臥到洞口把門去了。當(dāng)時正是暑天,山洞中悶熱,孔子啼哭不止。一只雄鷹冉冉而降,飛進(jìn)洞內(nèi),給孔子搖風(fēng)送涼。待孔母返洞時,虎很知趣地走開,鷹也自洞內(nèi)飛出。所以,在尼山一帶,流傳著孔子是“鳳生虎養(yǎng)鷹打扇”的說法,婦孺皆知。
尼山上還有一條“紅水溪”,百姓傳說那是當(dāng)年孔母洗手的一條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