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業(yè)內(nèi)反思
大多停留在概念上 缺特色影片
導演王小帥認為,國內(nèi)新生檔期越來越多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意識到目前國內(nèi)的不少新生檔期還不成熟,僅僅是一個炒作噱頭而已。
王小帥解釋道,電影檔期的概念主要來源于好萊塢,他們根據(jù)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分四個檔期,加上圣誕節(jié),一共是五個大的檔期。一般來說,某一檔期會集聚一批風格較相近的影片,比如夏季檔,又叫暑期檔,適逢孩子放假,就以青春片、動畫片為主,萬圣節(jié)期間則會上映大量恐怖片。
王小帥表示,多部影片會產(chǎn)生“聚集效應”,吸引大批的影迷,對一個檔期的電影票房會有所拉升。但國內(nèi)電影市場涌現(xiàn)的“新檔期”,大多停留在淺層次“概念借鑒”上,缺乏規(guī)劃性。比如三八檔,雖然已經(jīng)有很多年的歷史,但至今仍不夠成熟,三八檔僅僅還停留在一個概念上而已。這個時期上映的影片鮮少有真正為這個檔期打造,符合這個檔期風格的。
王小帥表示:“成熟檔期的標志是,有一批具有檔期特色且質(zhì)量有保證的影片,‘愚人檔’、‘清明檔’只有一部電影,‘七夕檔’就寥寥幾部,難成氣候!彼寡裕瑖鴥(nèi)的檔期至少還需要五年的成熟期。
在王小帥看來,檔期發(fā)展的方向則是“融合”,最終中國電影檔期將形成幾個大的檔期。
宣傳應走個性化不要“迷戀”檔期
“有的電影人拍片子,事先不知道上哪個檔,影片制作完了,離哪個大檔期近,就上哪個檔。實在擠不進去,就根據(jù)節(jié)假日,生造一個檔期出來。”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主任劉浩東說。
他解釋道,有些片商對“檔期”的概念太過迷戀,以為能搶到好檔期,就能賺錢,也造成了一些檔期影片“扎堆”。比如暑期檔,6、7、8三個月就有近百部影片上映,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新電影。這樣的做法反而稀釋了票房,不利于影片成本的回收,同時還擾亂了電影檔期的成熟化進程。他認為,影片最重要的是自身的質(zhì)量,然后就是個性化的營銷。
“一部電影的營銷推廣也應該考慮到影片自身的特色及檔期前后上映的電影水平,只為賭一兩天的票房而生硬地擠入某一個檔期,并不可行!眲⒑茤|說。以4月份上映的《杜拉拉升職記》為例,影片上映時間不處于任何一個檔期中,也沒有生拉硬拽一個檔期的概念,但這部影片借助報紙、雜志、網(wǎng)絡(luò)、電視、品牌等全方位宣傳,最終也贏得過億元的票房。(撰文/記者高嘉陽)
2008年增仨小長假新檔期應運而生
自2008年開始,“五一”長假取消,清明、端午、中秋成為法定假日后,全年一共有5個3天小長假,包括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新的假日格局出現(xiàn)后,中國電影市場也形成了新的小長假檔期。元旦檔、清明檔、五一檔、端午檔、中秋檔5個新檔期應運而生。
北京影視藝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連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小長假對電影檔期的刺激作用非常明顯。原本的傳統(tǒng)檔期都是利用人們的空閑時間和休閑心理做出安排的,新的休假時間無疑會改變檔期的格局,催生出新的檔期。
張連生分析道,從近兩年端午檔、清明檔等新檔期的票房就可以看出,小長假的休假制度,對電影市場和觀眾來說是雙贏的結(jié)局:2008年新增的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兩個小長假,把往年的“五一”黃金周的電影消費能力分階段釋放,同時,這也方便影院不斷制造興奮點,方便影片進行宣傳。
參與互動(0) | 【編輯:王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