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獎者的安全固然應受保護,但其“隱私權”并不能構成剝奪公眾知情權的理由。透明不僅在于過程,更應體現(xiàn)于結果,以“保護隱私權”之名褫奪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正是孳生重重疑問的溫床。
近日連續(xù)有兩件關于福彩的新聞頗為受人關注:首先是遼寧省鞍山市福彩投注站經營者趙立群利用福彩系統(tǒng)的“漏洞”作弊,買彩票期期中獎,非法獲利達2800萬元之巨,結果一審被判無期徒刑(《大河報》11月22日);然后在11月27日,甘肅省嘉峪關一位彩民以20倍投注的方式中得億元大獎,創(chuàng)下我國彩票有史以來單人中獎的最高紀錄,而招致作弊的質疑(據《東方今報》報道)。昨日,中獎者已悄悄把大獎領走。
毋庸諱言,在彩票連出驚爆大獎的同時,民眾對其公信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種公信力亟需用更透明的制度和更權威的立法手段來維護。
以數(shù)百名現(xiàn)場觀眾和電視直播,再加上公證處的公證,是否就足以保證開獎結果的萬無一失呢?對此,提出疑問的民眾和彩票的發(fā)行機構有著不同的認識。因為這些公開透明的措施中恰恰遺漏了最關鍵的結果———中獎者的身份。
一直以來,我國的彩票市場上有著一道獨特的風景———中獎者神秘莫測。還常見有易容化裝去領獎的幸運兒為媒體津津樂道,理由更是冠冕堂皇———保護中獎者的隱私權。然而歐美國家,卻經常會在大眾傳媒上看到數(shù)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大彩得主咧著嘴的笑臉,其姓名、身份等卻并未成為“隱私”。在彩票業(yè)發(fā)達的美國,《記錄公開法》就明確規(guī)定中獎者必須公布姓名和所居住的城市等個人資料,公民則有權利到政府部門查詢相關資料。
難道他們不知道要尊重“隱私權”嗎?還是這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犯罪率極低?顯然不是。根本的問題還在于,中獎者的“隱私權”與公眾的知情權到底哪個更大?
要知道,盡管中獎者所獲的收入正當合法,但畢竟不是其勞動所得,而是直接來自于廣大購買彩票的社會公眾,公眾自然有權知道大獎究竟歸屬于哪位幸運者。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也是一個基本的權利。中獎者的安全固然應受保護,但其“隱私權”并不能構成剝奪公眾知情權的理由。透明不僅在于過程,更應體現(xiàn)于結果,以“保護隱私權”之名褫奪社會公眾的知情權,正是孳生重重疑問的溫床。
不由得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反貪題材的電視劇,里面就有貪官勾結彩票兌獎機構的人員,購買中獎者的彩票來將自己的黑錢“洗白”的情節(jié),故事雖屬虛構,卻引發(fā)出一個頗嚴重的疑慮———在“隱私權”的庇護下,彩票有沒有可能會變成另類行賄和“洗錢”的工具?馬來西亞一位首相在一次彩票推介活動中拒買彩票,“萬一我中了彩,再清白也會認為是作弊的。”這很能說明問題。
當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發(fā)生沖撞的時候,除了彩票發(fā)行機構的解釋外,我們更希望立法機關的介入,以明確的立法維護用國家信譽向社會發(fā)行的彩票之公開、公正和公平,讓可能伸出的黑手在公眾雪亮眼睛的監(jiān)督下無處隱遁。
□杭程(江蘇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