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8日就網民所謂有關我國油價漲得快降得慢的質疑發(fā)表談話,認為自去年12月19日新機制執(zhí)行以來,我國成品油價格實際降了三次,漲了一次。所以該負責人給出的解釋是:這是一種誤解。(5月8日新華社)
事實擺在眼前,去年國際市場油價從每桶147美元高位大幅回落至40美元左右,國內油價遲遲不降,而前期國際市場油價僅僅漲了不到10美元,國內油價就迅速上調,“追漲快追跌慢”、“降油價能拖則拖,漲油價一秒也不放過”等說法已經彌漫于大街小巷之中。毫無疑問,對于這個涉及了許多市民利益的話題,國家發(fā)改委有必要站出來解釋一下了。
但是,看了該負責人的解釋之后,總有種讓人“大跌眼鏡”的感覺。降三次VS漲一次,這好似是一個看得過去的解釋,但是,消釋國內油價“誤解”是不能依靠漲跌次數的,畢竟這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計算。
首先,“去年12月19日新機制執(zhí)行以來”一句本身就說明了該負責人的立意是錯誤的——12月份的“新機制”好像除了滯后性根本沒有什么新奇的特點。眾所周知,國際油價是從2008年7月初開始下跌的,到了11月份,國際油價便從每桶140多美元,降至五六十美元。也就是說,從國際油價開始下跌到下跌到谷底的這四個月時間內,我國的油價確實沒有半點降價。發(fā)改委該負責人所謂的“新機制”是在12月份實施的,這本身又就是一個問題——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相對完善的情況之下,我國相關部門政策的制定及修改過程總顯得過程復雜。除了發(fā)改委相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這個客觀因素之外,相信人為的故意拖沓以讓某些壟斷行業(yè)從中牟取巨額利益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毋須諱言,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買方市場”還是源于那個飽受詬病的問題——行業(yè)壟斷。在石油化工專斷的壟斷權作用之下,兩大化工集團完全操縱著油價的上調權和下跌權,這不僅完全忽視了所謂的“價格聽證會”制度,更在某種程度上架空了國家發(fā)改委的相關權力。從這層意義講,國家發(fā)改委的解釋更有一種“家丑不可外揚”的感覺。
“漲快跌慢”勢必讓兩大石油化工集團賺個“盆缽盈滿”,而廣大市民在這一問題上卻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更為可怕的是,這種潛在的“剝削”只能造成“國富民窮”的畸形發(fā)展模式。所以,國家發(fā)改委有必要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能自圓其說的解釋,切不可用“次數”的多少來搪塞民眾。(山東 王傳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