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又一年熱議。
我不知參加高考的學生有何看法,現(xiàn)在還沒有聽到他們的評說,這是不是因為他們剛剛考完,還來不及發(fā)出聲音呢?未必,根據(jù)慣例,作文問題作為熱點,也就是幾天而已,考完了,就要等明年再議論了,考生對作文題目有什么看法,好像是不必聽一聽的。
不必聽一聽的,不只是當年考生的看法,而可以擴大為整個學生界。學生界的看法,在高考作文議論中幾乎失去。語文教育界的看法呢,似乎也不太明白,就由幾個“教研員”、“特級教師”給代表了。
這種景象是不是有一點詭異?一個詭異的情況,是高考各科目,唯有語文中的作文,引起年年熱議;另一個詭異的情況,是作文的熱議,唯獨學生界和語文教育界失去了聲音。作文的議論如此詭異,當然與作文更被關(guān)注有關(guān)。但為什么會更受關(guān)注呢?我想不分主次輕重地列舉可能的原因:分數(shù)多,人人都能說點意見,別的科目很多人說不來,作文對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更加重要,作文是寫作、審美和觀念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題目寄予了人們對學生成長的預期……
我看到,在媒體的議論中,作文作為一種觀念文本的意義被強化了,而作為一種考試方式的意義被忽略了。人們希望從作文中看到學生對社會的關(guān)注、對價值的堅持,希望從作文中看到人文情懷,看到個性發(fā)展。這都不是什么錯誤吧,而且,似乎是應(yīng)該的。然而,也只是似乎而已,因為我還拿不準,如此強烈的觀念傾向,固然寄寓深遠,但我也害怕這本身是一種固執(zhí),如同作文曾經(jīng)被作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學”測試。
任何寫作,自然都離不開觀念,然而過于強調(diào)觀念,過于強調(diào)觀念的直接性,不管是“思想品德”、“人生哲學”,還是“關(guān)注社會、堅持價值、人文情懷”,是不是都有些離開了作文本身呢?無論是作為文學的文,還是作為考試的文,首先要看的是文。反對學生作文成為“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學”的直接對應(yīng)物,到底是要還回作文的本來意義,還是要使作文成為另一種“思想品德”和“人生哲學”的直接對應(yīng)物?
作文的本來意義是什么呢?我想還在于讓學生有運用某種語言來進行自如的書面表達能力。自如的表達,需要表達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思考。當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觀念內(nèi)容,例如一個學生能夠自如地表達,但表達的是道德上的邪惡,那是精神的失敗。不過,作文的觀念意義還是不必負載太多。一旦作文開始著意考試觀念,并且認定了觀念標準,那么必然地會引起標準的猜測和迎合,從而引出觀念的虛應(yīng)故事。
一篇作文是好的,在于它首先是一篇文章,其次這篇文章所寫的是真實的,再次是能夠?qū)懙煤每匆恍。在作文命題上,老要去強調(diào)思想內(nèi)涵,不管這思想內(nèi)涵是“我是革命一塊磚”,還是“公民必須有責任”,我看都是作文意義的超重過載。這些意義指向都可以是寫作者自主寫出來的內(nèi)容,但不能是命題必有的意念。
終極上講,不僅是作文應(yīng)當還回文章寫作的本意,專心考察學生自如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而且整個高考都應(yīng)當把心思用在考察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潛力上。一定意義上,高等教育應(yīng)當是觀念開放的,以選拔高等教育候選人為目的的高考,應(yīng)當向持有各種觀念的學生開放,因而對考生的觀念狀況特加考查,無論標準是哪一種,都意味著根據(jù)觀念來挑選考生,從而變得有失公平。
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這應(yīng)當是高考作文的一個功能嗎?未必,雖然關(guān)注社會很好,但每個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未必一定非關(guān)注社會不可,但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資格上與別人不應(yīng)有所區(qū)別。引導學生堅持人類一般價值,引導學生有人文精神,這應(yīng)當是高考作文的一個功能嗎?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并非刻意排斥學生寫作觀念文本,只是反對高考作文命題把觀念放到重要的位置,并且反對觀念評判的任何一種唯一性標準。我想,讓學生寫出真實的文章,通過這文章能夠看到其寫作能力,這才是高考作文作為選拔考試題目應(yīng)有的功能。加這加那,你以為正當?shù)煤,未必不跟那些你反對添加的東西在邏輯上一致,那就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觀念強加和馴服的對象,而觀念本質(zhì)上應(yīng)當是各人自己去完成的一種東西。劉洪波(作者系長江日報評論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