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6月1日,江蘇鎮(zhèn)江市尋找“瘞鶴銘”殘碑的打撈工作再次啟動。原刻于鎮(zhèn)江焦山峭壁之上的“瘞鶴銘”,因其書法藝術(shù)高超被譽為“碑中之王”。唐宋時期,石碑因山體滑坡墜入江中,現(xiàn)存的5片殘石則是清康熙52年(公元1713年)被打撈出水的。據(jù)了解, 2008年,鎮(zhèn)江市曾組織過一次清淤打撈墜江殘石工作,打撈出四塊殘石共5個字,被考古學(xué)家譽為“字字國寶”,當(dāng)時發(fā)現(xiàn)水下有四塊... 中新社發(fā) 陳崗 攝
具備千噸浮吊力的大型救撈船“勇士號”進駐鎮(zhèn)江,竟是為了打撈4塊巨石?
許多鎮(zhèn)江市民近日常去長江邊焦山公園,因為“不想錯過見證巨石出水那一刻”;許多書法家對此滿心期待,著名書法家劉小晴先生連嘆“好事”;焦山碑刻博物館館長丁超說,“等這一天等了很久”……
這究竟是怎樣的石頭,動用千噸浮吊,引得萬人期待?
今日,這4塊《瘞鶴銘》摩崖石刻疑似巨石中最大者有望被整體打撈出水。據(jù)悉,鎮(zhèn)江市焦南壩不久即將全面封口,屆時焦山水域?qū)⑴c長江隔斷,大型施工船舶再無法進入,此次打撈可能是讓摩崖石刻《瘞鶴銘》殘字“浮出水面”的最后機會。
為什么要撈巨石?
坐快艇來到焦山腳下的打撈現(xiàn)場,上海打撈局1000噸級大型浮吊船“勇士號”就在眼前。平時由于焦山水域水位較低,這里很少能看到如此大船。如今,這龐然大物卻靜靜地“蹲”在岸邊,吸引了不少當(dāng)?shù)鼐用袂皝韲^。大家指指點點,有人贊嘆船首巨大的吊臂,更多的人則將注意力放在水面上一塊清晰可見的巨石上。原來這就是《瘞鶴銘》其中一塊疑似殘石,千百年來它一直浸泡在滾滾江水中,歲月的沖刷帶走了無數(shù)泥沙,卻帶不走人們對它的猜測和對歷史真相的渴望。
《瘞鶴銘》乃六朝石刻,瘞者,葬也。該銘原刻于焦山西麓的巖壁上,不知何年,石崩墜江。至宋代因冬季水枯而被發(fā)現(xiàn),好事者拓數(shù)字示人。因其字大,且行筆蒼古,體勢開張,率真自然卻古拙渾樸,遂揚名于世。原書依照巖石的紋路順勢而作,所以字體大小不一,參差錯落,意態(tài)別致。雖是楷書卻有篆隸遺意,舉重若輕,方圓并用,極盡變幻。歷代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爭睹神采,感慨之余,寄情詩文,刻于崖壁,形成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群。
此銘究竟是何人所書?在《瘞鶴銘》的刻文中未見作者署名。根據(jù)唐代志書記載,《瘞鶴銘》作者為大書法家王羲之,但也有人懷疑為唐人顧況所作,還有人認(rèn)為是南朝梁時陶弘景的墨跡,結(jié)論還有待這次打撈新的發(fā)現(xiàn)。雖然關(guān)于作者的爭議不斷,《瘞鶴銘》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世人公認(rèn)的,宋人黃庭堅評價其為 “大字之祖”,康有為贊曰“大字之妙莫過于瘞鶴銘。因其魄力雄偉,如龍奔江海,虎震山岳”。
《瘞鶴銘》殘石落入長江后,打撈成為縈繞在中國文人和書法家心中的一種“情結(jié)”,不斷進行零星的打撈工作。南宋淳熙年間,有人曾在江中打撈出刻字碎石,清康熙年間,蘇州知府陳鵬年也募工打撈《瘞鶴銘》碎石,共得幾十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置碑林。2008年,鎮(zhèn)江當(dāng)?shù)貙Α动廁Q銘》進行了打撈、考古工作,共打撈出水1000多塊山體落石,經(jīng)考證,其中有3塊殘石上的4個字被初步認(rèn)定為《瘞鶴銘》殘字。而據(jù)歷代專家考證,《瘞鶴銘》全文應(yīng)有160多字,缺失尚多,讓多少《瘞鶴銘》仰慕者心存遺憾。上海著名書法家鄭振華上個星期聽說要打撈 《瘞鶴銘》殘石的消息,興奮地對記者表示“希望石頭早點出水,想去看看”。他也曾臨摹過殘碑,“希望能多了解一點,多學(xué)點用筆方法,但字太少了”,鄭振華說,“希望這次能多發(fā)現(xiàn)幾個字”。
這4塊沉于江中千年、疑似刻有《瘞鶴銘》的巨石,終于等來了被打撈的機會。巨石上是否有《瘞鶴銘》殘字?是否能成功地拼出《瘞鶴銘》全文?《瘞鶴銘》作者究竟是誰?這些千年之謎,也等來了大白天下的機會。
是否“殺雞用了牛刀”?
打撈4塊石頭,出動了國內(nèi)最先進的打撈船,動用了最好的打撈隊伍,這是不是“殺雞用了牛刀”呢?
面對這一問題,負(fù)責(zé)此次打撈的現(xiàn)場總指揮——上海打撈局打撈處處長王雷笑著說,要想打撈起《瘞鶴銘》疑似殘石,還必須得用“牛刀”。原來,這些從焦山上滾落的巨石都是密度極高的巖石,每一塊的重量都在200噸以上,其中露出水面的一塊初步估計是4塊石頭中最重的一塊,重約700多噸,一般的打撈船還真對它無從下手。
“其實,一開始我們也沒打算動用‘勇士號’來打撈石頭,只是巨石的重量遠遠超過了早前的估算。”王雷說,去年鎮(zhèn)江當(dāng)?shù)乜脊湃藛T對巨石規(guī)模曾經(jīng)做過一個初步判斷,當(dāng)時大家認(rèn)為最重的一塊石頭也不會超過300噸。所以,一開始上海打撈局計劃使用500噸吊力的浮吊船來實施打撈。為此,他們還專門派遣了潛水員來做前期考察。結(jié)果潛水員一下水,發(fā)現(xiàn)巨石很大部分被埋在了江底淤泥中,其重量很可能遠遠超過當(dāng)初估算。
果不其然,鎮(zhèn)江當(dāng)?shù)卣匦缕刚垖I(yè)探測隊伍估算巨石重量后發(fā)現(xiàn),這4塊石頭是真正的“大模子”,不僅每塊石頭形態(tài)各異,棱角頗多,而且每塊石頭的重量都不輕!耙氲跗700噸的巨石,就必須使用千噸吊力的大型浮吊船,這意味著之前所做的打撈方案只能作廢,一切要從頭再來!
調(diào)整方案后,“勇士號”隆重登場,此時新的難題又浮出水面。原來,焦山水域位于長江支流,該水域最淺處水深不足5米,而“勇士號”吃水深度達到了7米,大船強行駛?cè),極可能發(fā)生擱淺事故。小船無力起吊,大船又吃“閉門羹”,打撈《瘞鶴銘》又陷困境!昂髞,還是鎮(zhèn)江市政府決定出資為‘勇士號’開道,通過挖泥疏浚,焦山航道的淺點才得以掃清,‘勇士號’才能從上海順利行駛到這里呢!蓖趵捉榻B。
打撈能否成功?
如同《瘞鶴銘》作者來源一樣,此次打撈也顯得撲朔迷離,許多不確定因素左右著打撈的成敗。
王雷介紹,由于4塊巨石需要全部撈起,所以打撈作業(yè)將分為四個階段,初步打撈方案是:先打撈露出水面的最大一塊石頭,然后,讓潛水員下水探摸,根據(jù)余下3塊石頭的相互位置關(guān)系,來確定打撈石頭的順序,依次打撈!八嫦碌3塊石頭誰和誰是什么關(guān)系,我們暫時也無法弄清,打撈工程只有一步一步地做。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玩游戲棒,因為我們不知道哪根壓在哪根上面,所以我們要格外小心,一根一根地挑,才能保證搭好的游戲棒不會崩塌!
“一個重700噸的巨石打撈和同等重量的沉船打撈相比,相對而言困難得多,打撈船舶許多因素可以確定,而打撈石頭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整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著風(fēng)險,打撈工期估計一個月!蓖趵渍f。
記者在現(xiàn)場了解到,為盡量完整地保護好《瘞鶴銘》這一文化遺存,打撈巨石時,打撈人員將使用兩股高強度尼龍繩兜住巨石后,起動“勇士號”吊車作業(yè)。打撈巨石不能像打撈沉船一樣使用鋼纜起吊,而是采用柔軟的高強度尼龍繩。為避免起吊時巨石銳角將尼龍繩割斷,還為尼龍繩套上了特制耐磨護套,并在尼龍繩與巨石接觸的各個受力點墊上了防滑橡膠板!叭绻切∫恍┑氖^,在打撈過程中還可以加個網(wǎng)兜將石頭保護起來,但面對如此大的巨石,也只有望塵莫及了。”
據(jù)了解,巨石打撈還存在一系列的風(fēng)險和不確定因素。如穿纜時,潛水員需要下水探摸,因為石頭是不規(guī)則的,使用攻泥器能否順利穿過去?此時,技術(shù)人員要保證潛水員頭頂上的巨石不會重壓下來;尋找穿纜縫隙點時,潛水員找到的縫隙是否在石頭重心的兩側(cè)?這將直接影響到石頭能否整體吊起而不會中途滑落,這對于打撈而言也是一道技術(shù)難題;石頭由于長年沒入江水之中,因此質(zhì)地相對疏松,石頭是否會在吊起的過程中出現(xiàn)碎裂?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將用人工清理碎石,清理碎石的時間也將會相應(yīng)增長……
巨石上有沒有字?
石頭表面暫時找不到《瘞鶴銘》的刻文,只有撈出水面后將巨石進行仔細(xì)清洗、分辨、比對、考證后才能確定是否有《瘞鶴銘》真跡。光是想到若能在本次打撈考古中發(fā)現(xiàn)更多《瘞鶴銘》刻文,丁超就很高興了:“我們能看到唐以前的石刻非常少,那么大尺寸的字也很少見,碑刻中像這樣成熟的楷書更是非常少見,對石刻歷史、文字演變和書法學(xué)研究都將有重大意義。”
若今日首塊巨石整體打撈成功,將會被放置在為它搭建的平臺上,清洗、分辨和考證工作將隨即開展,暫時還不能確定需要多少時間。雖然當(dāng)?shù)卦S多人堅信 “幾塊巨石的疊加處很有可能存有刻文”,雖然曾有研究者認(rèn)為清代陳鵬年所打撈的碎石很可能是這幾塊巨石的一部分,雖然這4塊巨石正處于山體滑坡痕跡的正下方,但若撈出的巨石上沒有字呢?
“若撈起的石頭上真留有《瘞鶴銘》刻文,這將是一件轟動文物界和書法界的大事;若撈起的石頭毫無價值,也算是解答一個千古之謎。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能告慰無數(shù)前輩學(xué)者和關(guān)心《瘞鶴銘》的人,不留遺憾給后人!倍〕^長的回答很樂觀。焦山碑刻博物館副館長曹秉峰同樣表示,“若將殘字補全是最理想的”,但無論結(jié)果如何,都讓人“心里踏實”,“讓我這個鎮(zhèn)江人不再老掛念著這幾塊石頭”。
相關(guān)鏈接
《瘞鶴銘》石刻崩壞落水后,原文內(nèi)容至今無法考證,但對原文內(nèi)容的推定代不乏人。北宋刁約晚年歸鄉(xiāng),曾在金山寺經(jīng)庋中得唐人于經(jīng)后書《瘞鶴文》。傳之于世,即今所謂《金山唐人抄本》。全文如下:
《瘞鶴銘》
鶴壽不知其紀(jì)。壬辰歲得于華亭,甲午歲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也,奚奪余仙鶴之遽也? 裹以元黃之幣,藏之茲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詞曰:
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名。真惟仿佛,事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歲辰。鳴語解化,浮邱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后蕩洪流,前固重扃。我欲無言,爾也何明。爰集真?zhèn)H,瘞爾作銘。宜直示之,惟將進寧。
丹陽仙尉、江陰真宰立石。
本報記者 王志彥 見習(xí)記者 孔令君 通訊員 趙國財
參與互動(0) | 【編輯: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