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房產(chǎn)新聞 |
北京日前公布部分公租房項目成本租金,引發(fā)公眾質(zhì)疑,新華社就此發(fā)表時評《看不懂、想不通的公租房價》。昨天,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官員就此表示,北京近期公布的公租房成本租金并沒有脫離實際。這位官員為記者解析北京公租房成本租金構(gòu)成時表示,土地拆遷成本占了公租房成本租金的近一半。
-公租房·算賬
每平米成本6000元-8000元
新華社文章稱,7月29日,北京市住建委首次公布三個公租房項目成本租金,不過,每平米每月高達二三十元的租價不僅沒比市場價低多少,有的甚至比市場價還高,背離了公租房建設(shè)的初衷:通過保障房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公租房成本租金由包括土地價格、建安成本、各種稅費,以及貸款利息多個成分構(gòu)成。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土地出讓中,最大的不同是,商品房土地會有溢價,而保障房沒有,因此土地成本就低,但這不代表保障房的土地是零成本,因為土地需要進行一級開發(fā),即拆遷安置是最基本的成本。
目前,北京土地拆遷成本每平米在3000元至4000元,也就是說在土地不存在溢價的情況下,公租房土地成本至少是每平米3000元至4000元。另外,房屋建安成本、稅費(政府會有優(yōu)惠)和貸款利息的成本在3000元至4000元。兩項相加,公租房每平米的成本約為6000元至8000元。這樣,按照商業(yè)貸款年利率千分之四計算,公租房每平米成本租金就在每月24元至32元之間;若是公積金貸款,利率為千分之三點六,其成本租金就在21元至29元之間。
零成本運行后分階層收租金
這位官員說,在參與公租房建設(shè)的討論中,他們還計算了政府贖回的成本和年限。如果每年返還1%的成本,贖回整棟樓需要39年時間;每年返還2%的本金,需要27年時間,隨之公租房租金成本每平米就會多3-6元。
這樣的好處就是,在39年或27年之后,公租房將基本以零成本運轉(zhuǎn),屆時政府可以啟動差別化的租金計算方式,滿足各個階層的租房需求。例如,租金按收入比例收取,一定界線的按全部收入的8%計收,更高一條界線的,按全部收入的12%計收。他說,按照世界人居住房消費規(guī)律,一個家庭月收入8000元,拿出20%用于住房需求,是在合理范圍內(nèi)的。
-公租房·釋疑
作為保障性住房,政府為什么不對公租房進行完全的財政補貼?
“公租房的最大作用是解決了夾心層對住房穩(wěn)定性的需求!边@位官員說,租房解決居住問題將是趨勢,但市場上的商品房租期不穩(wěn)定,而公租房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同時,公租房也要考慮退出機制,利用金融杠桿的手段,能很好地促使公租房循環(huán)使用。他強調(diào)說,建設(shè)保障性住房的錢,來自全體納稅人,如果政府完全采取財政補貼的方式,解決夾心層住房問題,對于全體納稅人也是不公平的。
為什么公租房需要貸款建設(shè)?
公租房成本收回來自租金,這樣回收周期會非常長,而經(jīng)適房和限價房,售出后就能收回成本。目前,需要建設(shè)大量公租房,不可能由政府全資建設(shè),所以此前提出歡迎社會資金的加入。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貸款。今年北京市政府已經(jīng)批準100億元公積金貸款用于公租房和經(jīng)適房建設(shè)。這些貸款資金必須保證安全,所以要嚴格核算和收取成本租金。
公租房租金是否不會低于成本租金?
公租房租金按照低于市場價格20%的比例收取,成本租金不作為考核標(biāo)準。如果市場租金低于成本租金,也會按現(xiàn)在的政策執(zhí)行。如豐臺黃土崗成本租金每平米30元,如果市場租金只有25元,那也可能會按25元計算公租房租金。25元的20%是20元,與成本租金差10元,一套50平米的房子,每月政府補貼500元,一年補貼6000元。而經(jīng)適房建成后,政府就得補貼數(shù)十萬元。
為何香港公租房價格和市場租賃的價格相差很大,北京做不到嗎?
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的官員表示,在香港不僅房價高,租價也很高。較高的市場租金和公租房租金相比,自然顯得差距很大。而在北京,房價與租價比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租房市場存在很多房改房,壓低了租價。房主更看重房屋預(yù)期的漲價收益,對于租價并不看重,因此,商品房租價相對不高,這也是本市公租房和商品房租價接近的原因之一。
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介紹,香港普通兩居室月租在1萬元左右,比北京高很多。另外,目前,北京土地拆遷的成本奇高,確實是公租房成本高的原因之一。他建議,政府應(yīng)突破體制制約,拓展農(nóng)村用地(宅基地),或收購部分舊廠房等,改建公租房。
本報記者翟烜
參與互動(0) | 【編輯:位宇祥】 |
相關(guān)新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