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7月15日電 題:東盟國家不舍“鄭和情懷” 世博館長傾心文化“交融”
中新社記者 張曉濤
無論是印尼館豎立的鄭和雕像,還是馬來西亞館呈現(xiàn)的“峇峇娘惹”,只要走進世博園里的東南亞國家館,總有太多中國元素躍入眼簾,無一不在提醒著參觀者,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源遠(yuǎn)流長。
馬來西亞館屋頂四角飛翹,寓意多種文化匯聚到同一個屋檐下并存。一進門,一幅幅歲月老照片撲面而來,記述著與中國難以隔斷的“峇峇娘惹”文化。
據(jù)馬來西亞館館長施月季介紹,當(dāng)年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在經(jīng)過馬六甲時,一部分船員留在了當(dāng)?shù)囟ň。這些人后來與當(dāng)?shù)氐膵D女通婚,生下的男性后代在馬來語中被稱為“峇峇”,女性后代則稱為“娘惹”。
中山式的小立領(lǐng),旗袍式的小開襟,加上蠟染式的印花布,其實館長施月季本人就是馬來西亞與中國文化交融的一張“活名片”,文化的交融在她的衣著上可見一斑。
從服飾上的“混搭”說開去,施月季向記者一一介紹了馬來西亞館重點推介的亮點城市——馬六甲和檳城喬治市,以及從鄭和下西洋時期開始,發(fā)展至今成為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chǎn)的“峇峇娘惹”文化。
雖然遠(yuǎn)離中國,但中國一些文化傳統(tǒng)卻在馬來“落地生根”。施月季舉例說,峇峇娘惹的婚俗至今與中國傳統(tǒng)保持一致,敬茶、紅包一樣都不能少;飲食習(xí)慣也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峇峇娘惹同樣有包粽子的習(xí)俗,不過由于食材不同,娘惹粽子采用當(dāng)?shù)匕咛m葉包裹,儼然成了飲食界的“混搭”鼻祖,發(fā)展至今成為獨特的馬來美食。
據(jù)悉,馬來西亞館在世博期間會舉辦多種活動邀請參觀者體驗馬來美食、風(fēng)俗,讓中國游客不出國門,就能感受地道的馬來西亞風(fēng)情。
距馬來西亞館不遠(yuǎn)處的印尼館,同樣不舍“鄭和情懷”。二樓通道邊上豎立著一尊3米高的鄭和雕像,配以詳盡的圖文講述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多種從鄭和時期傳入印尼的模型展品,則再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印尼的影響。
印尼館長Widharma Raya Dipodiputro說,從鄭和七次下西洋促進兩國文明到印尼民間迄今流傳的吃粽子劃龍舟習(xí)俗,都印證了兩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源遠(yuǎn)流長。印尼展館二樓聽覺展示區(qū)中的7種不同樂器中,就包括了中國的二胡,即是最好的說明。
同樣,在談到中國文化這個話題時,菲律賓館館長瑪麗安•羅塞斯表示,未來兩國文化的交流將越來越頻繁。
在菲律賓館內(nèi),伸展至展廳頂部的一面如船帆造型的白色布匹,就是由從中國傳入的水果鳳梨制成,在當(dāng)?shù)仡H受熱捧。(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唐偉杰】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