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普通市民能以個人名義訂購2010年世博會門票了。如果有幸拿到門票,千萬別忘了輕輕摩挲票面。你會發(fā)現(xiàn),某一處會有一塊指甲蓋大小芯片狀的突起。正是這方寸之間的小小芯片,賦予了世博會門票種種特異功能。比如,它具有電子簽名防偽技術,讓假票無處藏身;隨著每位游客“刷票”進入世博園區(qū),有關部門可以掌握實時的客流數(shù)量,有效引導客流……
這塊芯片的名字,叫做電子標簽,這項被稱為無線射頻識別(RFID)的技術,由電子芯片、閱讀器和微型天線三部分組成。電子芯片可以事先寫入大量信息,當芯片在閱讀器周圍一定范圍內,它會得到感應,把自己所攜帶的信息發(fā)給閱讀器,最后在電腦上顯示出來。這項技術近幾年來正成為全球信息產業(yè)界的寵兒,IBM、微軟、英特爾等跨國公司紛紛斥巨資投入研發(fā)。上海市科委從2003年起,持續(xù)資助了27個電子標簽項目,累計資助金額達7070萬元,促進了一大批電子標簽示范應用,逐漸在上海形成了日趨完善的技術鏈。一個圍繞電子標簽的創(chuàng)新集群已具雛形。所以,每個上海人都有理由好好端詳這張世博門票,因為這是上海科研人員十年辛苦奮斗的結果。專業(yè)的技術術語我們可以不懂,但這十年的艱辛路,我們應該知曉,并且銘記。
時間回到1998年末的一個下午,那時候的上海人還習慣性地在口袋里四處找零錢,為他們的出租、公交、地鐵車費付費;而與此同時,淮海路久事大廈的一間會議室里,三位專家為了一塊小芯片,正和一家國際電子產品大企業(yè)進行著艱難談判。這種芯片,也是電子標簽的一種,按照原定計劃,將被用于現(xiàn)在我們熟悉的智能交通卡中。不過,那次兩個多小時的“拉鋸戰(zhàn)”并沒有成功。
集成電路專家閔昊是當時參加談判的中方專家之一,他仍然記得當時的情形:外方代表拒絕公開任何技術細節(jié)或進行技術合作,只賣產品,而且,“一口價”,沒有商量余地。
上海必須自己做出這枚芯片!1998年底,上海將交通卡、社保卡、銀行卡三個“一卡通”項目正式列入市府實事工程。同年12月,由復旦、中科院上海冶金所等技術力量共同組建的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公司成立,全力投入芯片的核心研發(fā)。于是接下來的一年里,加班加點熬通宵成為華虹人的家常便飯。在最后的流片測試階段,宜山路公司邊上的一家小旅館成了大家的過夜地。
1999年12月27日是個振奮人心的日子,上海公共交通卡系統(tǒng)正式啟動試運行,上海成了全國第一個實現(xiàn)公共交通“一卡通”的城市。首批發(fā)行的10萬張“一卡通”用的正是上海華虹研發(fā)的SHC1101非接觸式IC卡芯片。中國第一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非接觸式IC卡芯片一問世,飛利浦等國際廠商的同類芯片價格隨即降到了1美元以內。
接下來的日子里,這種“聰明標簽”在各個領域陸續(xù)“開花”:
還記得2005年在旗忠網(wǎng)球中心舉辦的“大師杯”網(wǎng)球賽嗎?這場賽事的所有門票就采用了電子標簽,這也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采用以電子標簽技術為核心的大型賽事票務集成系統(tǒng),專門用來儲值和驗明門票“正身”。在危險品管理領域,電子標簽“追根溯源”的本事派上了大用場:用它“鉚牢”全市幾十萬個液氯鋼瓶、乙炔氣瓶,配合定位技術,瓶罐流動到哪兒,都能實時跟蹤定位。市民吃的“放心肉”也離不開它:在屠宰場,生豬戴上“電子耳環(huán)”,豬吃過哪些飼料、打過什么針、用過什么藥,芯片全知道;到了農貿批發(fā)市場,每一塊豬肉也都掛上一個電子標簽,哪里屠宰,何時運輸進市場,芯片都知道。從養(yǎng)殖場到餐桌,一整條“食物鏈”上都有RFID的影子。
這方小小芯片,未來還能帶來多少奇跡?我們拭目以待……(章迪思 張馳)
上海在電子標簽門票領域的嘗試
●從2005年起,連續(xù)四年在上海舉行的大師杯網(wǎng)球賽,全面實行了電子標簽門票,這是世界大型體育競賽中首次成功實現(xiàn)球票自動識別的案例;
●在2007年上海舉辦的“特奧會”上,首次將射頻識別技術應用于賽事人員識別管理,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上海世博會會期半年,預計可吸引全世界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其票務系統(tǒng)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電子標簽門票應用案例。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