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各位朋友好,歡迎收看兩會特別節(jié)目《小崔會客》,我們今天請到的客人是甘肅省委書記陸浩,讓我們歡迎他。
陸 浩:小崔,你好。
崔永元:您好,請坐。陸書記,咱們是第二次握手。
陸 浩:第二次握手。
崔永元:去年兩會的時候咱們就暢談過一次,那時候您是省長,今年您來會客的身份是省委書記,我特別想知道,省長和省委書記有什么區(qū)別?
陸 浩:我覺得職務可能有所不同,職責也有所不同,但是為老百姓辦事這一點是一致的。
崔永元:應該為老百姓多辦實事。
陸 浩:是,多謀利益。
崔永元:那我能不能向您匯報一個情況,因為我們去年不是搞了我的長征嘛,我們的終點就在甘肅會寧,我們去的時候,會寧對我們特別熱情,我到現(xiàn)在也忘不了,招待我們吃的那個開花的土豆,特別好吃,而且好像在北京沒有那么好的土豆,那個土豆把皮剝掉以后,放到碗里,用勺子輕輕地一按,就全成了粉,特別好吃。
陸 浩:是,那是我們的名牌產品。
崔永元: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差不多一個禮拜都沒有洗澡。
陸 浩:會寧是個極度缺水的地區(qū),所以您一個禮拜沒有洗澡,我想這個恐怕是很正常的了。當?shù)乩习傩湛峙乱粋月、兩個月也不能洗一次澡。
崔永元:我們看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水窖。
陸 浩:都有水窖,水窖就是要把每年天上的降雨,平均降雨三百毫米,把這個收集起來,靠這個來解決老百姓的用水問題。
崔永元:我們今天從那兒請到了一戶人家,我們想通過他們了解一些更實際的情況,也想讓您聽一聽。歡迎趙風雷一家,歡迎他們。
崔永元:您好。請坐。你這個是西裝領帶嗎?
趙風雷:是。
崔永元:這個不像缺水地區(qū)來的人。
趙風雷:上北京來了嘛。
崔永元:他們好像告訴我說你平時就是這個打扮。
趙風雷:我當了很多年兵,養(yǎng)成這個習慣了。
崔永元:當兵也不打領帶呀。
趙風雷:當兵的那個時候就發(fā)領帶了。
崔永元:好像你是村里第一個打領帶的人。
趙風雷:也可以這么說。
崔永元:為什么?
趙風雷:因為我經常在外面轉吧,思路比村里面老百姓就開闊一點。
崔永元:你家里的飲水情況怎么樣?
趙風雷:我們家里是四口人,原來是有一個土窖,這兩年“121”雨水集流工程和“大地母親水窖”,我家里現(xiàn)在是四眼水窖,人均一眼。
陸 浩:四眼水窖,那他的集雨面也很大了。
崔永元:水夠用嗎?
趙風雷:這幾年因為不下雨,從2003年截至今年這個時候,只有效降雨了一次。
崔永元:下了一次雨,下了一次雨還是因為我們去了是嗎?
趙風雷:你們還沒去之前下的吧,現(xiàn)在那個地方一年有效降雨不到一百三十毫米。
陸 浩:你看才一百多毫米,他所以他搞一百平方米的集雨面。
崔永元:就是為了多留住一點水。
陸 浩:留的就很少了。
崔永元:那你四口水窖有什么用?如果它不下雨,八口也沒有用。
趙風雷:就是,現(xiàn)在如果下雨,我這四口水窖完全就夠吃的,現(xiàn)在不下雨也沒辦法。
崔永元:讓你愛人講一講,我看她一直笑,好像她是特別樂觀的一個人。
趙風雷:她聽我講的全都是實的,和她講的都是一樣的,所以她就笑。
崔永元:你怎么看這個缺水的情況?習慣了。
蔡邦欽:缺水也不是習慣了,這四年天大旱,要不是政府救濟,我們那兒的人別說吃糧,早都渴死了,一缺水,政府就給一些救濟款,我們就三輪車雇上,或者毛驢架上兩個桶子,或者是塑料桶子,汽車都去拉了。1970年缺水的時候也是政府救濟,全縣的汽車,給我們缺水的新莊塬,還有靖遠縣的曹峴和若笠都送水,人家其它有水的地方笑話我們山塬上的人什么呢?說牛、羊看到汽車就攆汽車了,看到汽車來了,有水喝了,牛羊都攆著,有時候道路都堵住了,確實是這個樣子。我們那兒土質很好,啥都種,不論是秋田、夏田,瓜果什么的都種,土質很好,就是缺水。
崔永元:你在村里生活水平算是什么樣的?
趙風雷:在我們那村算小康吧。
崔永元:你算村里邊富的是吧?
趙風雷:跟北京不敢比,你到北京一看,我就窮得不能說,但在我們那個村來說,我就算小康了,因為我自己有個小轎車。
崔永元:有個小轎車。干什么用?
趙風雷:出去跑個出租,老百姓當?shù)氐慕煌ú槐,比如像誰家小孩突然生病,往醫(yī)院送,我就適當?shù)厥找稽c油錢,再搞一點自己的勞務。
崔永元:這也算是一筆收入。
趙風雷:這算收入吧。
崔永元:還有呢?
趙風雷:主要是在這個車上搞收入,家里面媳婦開了一個小賣部,也能賺到幾個錢。
陸 浩:小賣部,開了個小鋪子。
崔永元:開了個小賣部。這些錢加起來過嗎?有過總數(shù)嗎?
趙風雷:家庭的總收入,我家庭的總收入那個就沒辦法計算,因為我跑車的這個,除了加油錢。
崔永元:我原來采訪了許多人,一問到總收入都算不出來。
趙風雷:就是,現(xiàn)在我的收入一年是過萬元。
崔永元:兩萬呢?
趙風雷:那沒有那么多。
崔永元:一萬到兩萬之間。
陸 浩:但是他家里四口人,兩個孩子上學,人均就兩千多塊錢純收入,所以日子過得在當?shù)厮闶潜容^好的,但是總的來講還是緊緊巴巴的。
崔永元:現(xiàn)在是不是都有水窖了呢?
陸 浩:水窖這是老百姓的一個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吧,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們就大面積推廣,搞了“121”工程,“121”第一個“1”就是要搞一百平方米的集雨面,包括屋頂,因為老百姓一般都是住瓦房,屋頂差不多有六十平方米,院子、庭院有四十平方米,加起來一百平方米。
崔永元:您把這個再講得細一點,因為電視機前的觀眾還有在海邊的呢,還有在河邊的,他根本不知道這個集雨面是什么意思。
陸 浩:是,就是把屋面的水和庭院里邊地面的水引到水窖里邊去。
崔永元:實際上集雨面就是個收集雨水的。
陸 浩:收集雨水,如果降雨量超過五毫米,可以形成徑流,這個水能流到水窖里面去,比如說降雨量三百毫米,如果是一百平方米的集雨面,理論上能收集到三十立方米的水,就是三十噸水,但是一般水的收集率沒有那么高,最多百分之七十或者八十,所以都有二十多噸水!2”就是每家挖兩個水窖,過去是十五立方米一個水窖,現(xiàn)在大了,一般都是三十立方米。另外一個“1”就是搞一畝的庭院經濟,就是利用這個水發(fā)展農業(yè)。
崔永元:這個合起來就叫“121”。
陸 浩:就叫“121”工程,靠這個辦法應該說解決了甘肅中部地區(qū)大多數(shù)老百姓的飲水問題。
崔永元:你的兩個孩子也來了。
趙風雷:孩子也來了,姑娘現(xiàn)在到大四了。那是我兒子,上初二了。
崔永元:來,話筒給他們。給大家做個自我介紹。
趙 銳:大家好我叫趙銳,我是甘肅省會寧縣的,在西安上學。
崔永元:你是他女兒是吧,你現(xiàn)在在西安上大學,大幾了?
趙 銳:大四。
崔永元:跟沒跟同學說過你們家鄉(xiāng)缺水的情況?
趙 銳:他們都不相信。
崔永元:沒錯。
趙 銳:真不相信。
崔永元:你怎么說的?
趙 銳:我說我們那邊人一輩子洗三次澡,出生的時候、結婚的時候,還有死的時候,他們都不相信。
崔永元:他們說你真幽默。
趙 銳:不是,他們真的不相信,因為我們學校在甘肅招了六七個人,中部地區(qū)就我一個人,其他的可能在天水這邊的就是有水,他們也不缺水。
崔永元:他們到現(xiàn)在也不相信是嗎?
趙 銳:就是不相信。
崔永元:你什么時候畢業(yè)?
趙 銳:六、七月份。
崔永元:還會回去嗎?
趙 銳:沒想過。
崔永元:沒想過回去是嗎?
趙 銳:還沒想回去不回去,這個問題沒想。
崔永元:現(xiàn)在想。
趙 銳:現(xiàn)在想的話,不回去。
崔永元:陸書記,我們怎么跟這些孩子說?你說我們到底是讓她回去還是讓她不回去?
陸 浩:我看回去好,不回去也好,因為會寧是個很干旱的地方,條件比較差,人口還比較多,但是會寧是一個教育傳統(tǒng)非常好的縣,這是一個形成多年的。
崔永元:縣長書記上次都跟我們介紹了,非常感人。
陸 浩:全社會都重視教育。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