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報道,湖南警方近日著手清理整頓警車和保安運鈔車的號牌,并醞釀在公安系統(tǒng)內一次性取消“湘O”牌照,有關人士進而透露,對于其他一些車輛的特權號牌,也正在醞釀清理整頓或者取消。
長期以來,“O”類牌照代表了某些車輛的“身份特權”,對于交通秩序和公眾觀感都產生了較大的消極影響。取消“O”類牌照,可謂是對社會呼聲的積極回應,無疑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不過從社會期待來看,取消“O”牌也許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礎上更要取消特殊牌照背后的法外特權,這才是清理整頓車輛號牌的實質歸宿。
就本質而言,“O”只是一個數(shù)字而已,本身并無特殊意義。真正的問題是,任何數(shù)字不能被賦予特殊的含義,在明文規(guī)定或者潛規(guī)則中成為法外特權的象征。否則,人們不能不合理地擔憂:取消“O”牌之后,其他的數(shù)字還會步“O”的“后塵”,成為新的特殊“通行證”。蕭公權先生曾把中國古代社會公共治理的弊端歸結為一點:不論權力在誰手里,都不受制約,因此,公共管理的關鍵是制約權力,讓它不管在什么人手里,都不會成為“脫韁野馬”。同樣的邏輯是,不論號牌是什么數(shù)字,關鍵是讓它簡單地回歸本來作用,只代表識別標志,而不指示特權。
事實上,從模范遵守交規(guī)、便于公眾求助、利于社會監(jiān)督的公益角度來看,政府車輛懸掛特殊號牌,有其合理的一面。畢竟現(xiàn)實中,一級政府旗下到底有多少公車、編配使用情況如何,宏觀上很難精確化管理,甚至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都無法摸清各單位各類公車的真正底數(shù),公車管理事實上變成小集體、小部門“自己決定、自己監(jiān)督、自己處理”的內部操作。雖說公車要嚴格管控、率先垂范遵守交規(guī)乃是政府和民眾的共識,但主管部門都無法深度知情,遑論公眾監(jiān)督:大街上滾滾車流,你能迅速辨別其中的“公乎私乎”?接送學童、出入高檔消費場所的名車成行,你又能如何拿著“禁止公車私用”的尚方寶劍去向誰問罪?要做到“嚴管公車”進而“嚴控公權”,要保障公眾對于“公車廉潔”的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完全可以從還原“政府車輛懸掛特殊號牌”的功能入手。從理論上講,公車屬于典型的國有資產,理應統(tǒng)一編配,標注公共屬性,便于內外識別監(jiān)督,而其最簡單的標識方法當然是在牌號上做文章。這樣看來,關鍵的問題是,“政府車輛懸掛特殊號牌”的出發(fā)點是便利公眾識別和社會監(jiān)督,而不是謀求任何法外特權。如果符合這個出發(fā)點,公眾當然歡迎“政府車輛懸掛特殊號牌”。
不妨來看看香港的經驗。在那里,公車都是以“AM”開頭,即英文“政府(Administration)”的縮寫。一輛冠以“AM”號牌的車輛,無論是載人還是載貨,都直接宣示它的公共屬性和公務標志。這樣一來,公車的使用者、去向與?康啬酥榴{駛者的交通禮讓,都將置于媒體和公眾的嚴格審視之下,為此,曾出現(xiàn)“好事”市民在駕車時,看到前行的公車去向可疑,便一路跟蹤守候、全程監(jiān)督的情況。
香港公車管理的經驗有兩條:其一,公車必須統(tǒng)一牌照,以公務用車的“明碼標識”,確保市民的明察秋毫和有效監(jiān)督。其二,公車號牌專用某個字段,不是為了執(zhí)法者能夠一眼識別公車,使其安全地享受“特權”,而是便于公眾能夠一眼看清公車,便于進行外部監(jiān)督。這與內地一些地方個別公車號牌也有某些特殊字段,卻主要作為交通執(zhí)法者內部“優(yōu)先對待、靈活掌握”之用的設置初衷大相徑庭,也值得我們對照借鑒。
作者:陳創(chuàng)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