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一個防御工事的過去與今天
千里戈壁,一片黃沙。極目遠眺,漫漫無涯。
距離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不遠,有一個小山包,與周圍的一馬平川極不協(xié)調(diào)。
這,就是修建于上個世紀“早打、大打”年代的一處國防工程的遺址。當年,為了應付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我國斥巨資在這片戈壁灘上建設防御工事。這個土包,就是人工堆筑的一個火力“制高點”。
土包底部,有一個厚厚的拱形鋼筋混凝土大門,一條寬可行車的地道通向戈壁深處,以備戰(zhàn)時輸送人員物資。
如今,地道已經(jīng)封存。大門,也已被黃沙埋了半截。門邊,幾株駱駝刺在寒風中孤獨地搖曳……
然而,就是這個土包,如今被派上了新用場——
它,是基地新型戰(zhàn)機試飛和大規(guī)模聯(lián)合軍事演習的觀禮臺!
據(jù)說,殲-10戰(zhàn)機試飛那天,試飛員李中華駕駛戰(zhàn)機超低空掠過戈壁,就從人們的眼皮底下呼嘯而過……
頓時,記者被深深震撼了。一個防御工事的過去與今天,仿佛正是我們這支軍隊的發(fā)展縮影。當人們站在這里,目送凝聚當代中國最新科技成果的戰(zhàn)鷹騰飛九霄,一個歷史的鐵律已經(jīng)呼之欲出——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碑斠恢к婈牶葱l(wèi)國家安全的信心不再蟄伏于地下,它的視線就會超越地平線,它的光榮和夢想就永遠不會被流沙湮沒!
從技術的視角審視戰(zhàn)爭的規(guī)律——
古戰(zhàn)場·航空城·制高點
這片戈壁大漠,曾是古人馳騁廝殺的疆場。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里留下了祖先在冷兵器時代的輝煌紀錄,也見證了一個古老王朝的西風殘照。
如今,還是在這里,一個嶄新的航空科學城和空戰(zhàn)演兵場昂然崛起。
天翻地覆慨而慷。拂去大漠黃沙,一個讓這片荒漠不再沉寂的動力赫然在目——技術!
戰(zhàn)爭的引擎是技術。人類幾千年的戰(zhàn)爭史一再說明,最先擁有最新技術的一方,總是先天占有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妒ソ(jīng)》上說,古以色列人大衛(wèi)和腓力斯人格利亞決斗,大衛(wèi)借助彈弓的威力,戰(zhàn)勝了力大無窮的對手。
如今,人類擁有了更為強勁的“彈弓”。翱翔九天的現(xiàn)代化戰(zhàn)機、導彈、衛(wèi)星……越來越多的高科技武器拓展著一個國家安全的疆界,也決定著一支軍隊迎接挑戰(zhàn)、應對威脅的能力。
于是,50年前,一支神秘的部隊挺進這片大漠戈壁,建設我國第一個航空防空試驗場。這支部隊的“第一兵”,就是當年紅軍長征途中強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孫繼先。
從槍林彈雨中拼殺出來的戰(zhàn)士,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老一輩中國軍人深知:技不如人敢亮劍,這是被逼無奈。一支沒有翅膀的軍隊的勝利,需要付出悲壯的犧牲、高昂的代價!
以劣勝優(yōu)可以是奇跡,但絕不是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必然規(guī)律。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使用武器的官兵必須要立足現(xiàn)有裝備,謀求“以劣勝優(yōu)”。但是,研制武器的人一定要盯著“以優(yōu)勝優(yōu)”。為此,基地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胸懷使命,前赴后繼在這片沙漠戈壁扎根奮斗,為中國軍人構(gòu)筑戰(zhàn)斗力“制高點”充當開路先鋒——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從這里運往爆區(qū),中國第一枚空空導彈在這里試射,中國第一架無人機從這里升空,中國第一個電子戰(zhàn)訓練場在這里落成……
歷史公正地記載著:中國軍隊從火器時代跨入導彈時代、核時代、信息時代。這里,一次次奏響科技強軍的號角!
從軍人的視角審視使命的擔當——
大情懷·大志向·大國魂
漫步在這塊戈壁灘,有時會撿到貝殼的化石、火山熔巖變成的紅瑪瑙。
遠古時代,這里是一片海洋。后來,地殼隆起,火山爆發(fā),大海退卻,暴露出一望無際的大漠戈壁……
面對大自然的滄海桑田,一位旅行家曾這樣慨嘆人類的渺。荷衬,是最消磨人的斗志和勇氣的地方,讓人放棄的往往不是干渴,而是絕望。
然而,這個基地從來不缺乏默默的行者。一個“馬燈長明戈壁灘”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
當年,基地原某區(qū)副司令員楊仲伏,在無水、無電的測量點一呆就是10年?恐槐K馬燈,他整理出一本精密雷達快速排障筆記,主持編撰了150萬字的《靶場測量手冊》。離開測量點時,他把這盞馬燈連同全部資料留給了新分來的技術員宋偉。后來,這盞小馬燈又傳了4代人……
如今,這盞馬燈已經(jīng)走進基地軍史館,與琳瑯滿目的科技成果和現(xiàn)代化航空兵器陳列在一起。
一盞孤燈,變成滿天繁星。翻閱基地科技創(chuàng)新史冊,記者深深感到,力透紙背的不僅是他們的成果,更是大漠科技尖兵的大情懷、大志向。
新型武器試驗,危險隨時可能發(fā)生;啬硡^(qū)司令員劉紅利告訴我們,就在前不久,一發(fā)導彈偏離航向自毀,一萬多個碎片在人們頭頂炸開,陣地水泥板上都落滿了鋼珠。一塊兩米長的彈片,就落在離攝像士官田豐蛟不到10米的地方……
“能堅守,就不會退縮。因為,我們干的是國家的大事業(yè)?哲,是大國的佩劍!”司令員這樣說。
于是,在這個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方陣中,一股揚眉劍出鞘的英雄氣時時沛然而來。身患癌癥的高級工程師楊選春毅然攻克“導彈癌癥”,讓某型導彈起死回生。基地某試驗室主任張葦抓緊研制某型無人靶機,4年突破10項關鍵技術;啬硡^(qū)女副總工程師李鴻,科研攻關巾幗不讓須眉,探索出“一靶兩彈”的試驗方法,成倍提高了靶場的利用率……
大事業(yè)孕育大情懷。記者發(fā)現(xiàn),這里的許多軍人,喜歡在辦公室里懸掛書法作品。趙煦院士的辦公室里,是文天祥的《正氣歌》;一區(qū)總工程師劉衍軍的辦公室里,是“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歌傳情,詩言志。連基地食堂都有詩,那是基地某區(qū)老司令員王良旺原創(chuàng)的詩句:“大江東去我向西,辭家萬里赴戎機,戈壁風沙數(shù)十載,不拭寶刀試飛器!
從超越的視角審視試驗的意義——
明需求·敢失敗·求創(chuàng)造
記者采訪科技工作者,往往喜歡這樣提問:“取得這個成果,你們用了多少年,國外用了多少年?”
邏輯似乎順理成章,如果國外用時多,我們用時少,自然我們水平高。
但是,這里的軍人,不習慣這樣來算賬。一位科技人員直言不諱:“這種設問是不科學的,你們應該查一查,人家試驗了多少次!”
在他們看來,科學的本質(zhì),就是試驗。記者在基地采訪,驚訝于他們的試驗次數(shù)之多、頻度之大——
機場,戰(zhàn)機引擎晝夜不停地轟鳴,各類飛機頻繁起降,往來穿梭,搭載各型武器飛行測試。最近,部隊已經(jīng)連續(xù)4個星期沒有休息。
連續(xù)幾年,空軍航空兵、防空兵、雷達兵、空降兵部隊輪番進駐基地,安營扎寨,各種戰(zhàn)法研練、推演絡繹不絕。
高頻度的試驗,就不可能總是次次成功、萬無一失。但是,接待每一支進駐基地打靶的部隊,基地領導的歡迎詞中都有同一句話:“不要怕打不上,打出問題是我們共同的財富,打不出來是你們打仗的隱患。發(fā)現(xiàn)問題,就是你們對基地、對空軍戰(zhàn)斗力建設的巨大貢獻!”
視線超越成敗,視野也就愈發(fā)廣闊。在基地領導看來,問題連著需求。如果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那么需求則是發(fā)明之母。
基地研制的“長空一號”靶機,居然裝了一臺殲擊機的發(fā)動機!小身子、大肚子,像個怪物,早期試驗頻頻失利。要不要放棄?趙煦院士這樣鼓勵他的團隊:“當年,和成熟的飛艇相比,剛剛飛上天空的飛機,就像恐龍身邊自卑的小鴨嘴獸,誰能想到它的今天?!”
其實,院士心里有準譜:“部隊需要的是一架能滿足大空域、大速度、大機動性靶試條件的無人機。有了強勁的心臟,這種靶機前途不可限量!”果然,當“長空一號”一飛沖天,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它的巨大潛力。直到今天,這種靶機非但寶刀不老,還衍生出許多各具特色的“子子孫孫”……
敢闖,敢試,不怕失敗。在院士看來,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它告訴在漆黑隧道中摸索的你“此路不通”,透亮的出口就離你不遠了。
相反,自詡的常勝將軍,往往在戰(zhàn)場上吃敗仗。院士話鋒一轉(zhuǎn):“在所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國中,法國犯的錯誤最少。因為它是第一個被滅亡的大國,戰(zhàn)爭不給它繼續(xù)犯錯誤的機會和資格!”
從未來的視角審視訓練的真諦——
零公里·瞭望臺·孵化器
基地北方的邊境線上,駐扎著一支邊防部隊;氐能娙藗?nèi)缡怯^察:“你看,今天的邊防軍偶爾也騎馬巡邏,但在現(xiàn)代戰(zhàn)場上絕看不到馬群狂奔、馬刀閃閃的進攻場面了!”
在基地采訪的每一天,記者都好像面對一場場“思想風暴”。這里的軍人身在偏遠,心想前沿,見識不凡。
在他們看來,空軍,是在戰(zhàn)壕中孕育的。不是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對壘雙方精疲力竭的士兵蟄伏在泥濘的戰(zhàn)壕里,不約而同仰天長嘆時,他們突然看到一雙巨大的鋼鐵翅膀疾掠而過!
當戰(zhàn)爭被戰(zhàn)壕和堡壘凍結(jié)的時候,人類終于從天上找到了突破口。然而,問題在于,在戰(zhàn)爭打響之前,雙方將軍們的作戰(zhàn)圖上,還沒有一架飛機的影子。
這說明什么?這里的軍人們這樣解讀歷史——
世上只有一件事是不變的,那就是變化本身。我們常常說要“求變”,但千萬不能只說說而已,更不要等到戰(zhàn)爭迫使我們改變。如果我們立足打,就應該從脖子以上準備好,而不是脖子以下!
他們深信:新軍事變革之路的“零公里”并不在士兵的腳下。這個路標,應當矗立在瞭望者的視野中。
立足大漠戈壁,他們始終在瞭望;匾怀闪,他們就推動試驗向訓練延伸,讓兩支“翅膀”比翼齊飛,從源頭謀求裝備與軍人、技術與戰(zhàn)術的有機融合。
于是,在這里,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充滿新意的“戰(zhàn)斗力螺旋”——
新武器試驗首先運用于訓練,訓練場上反映出的問題又反饋到試驗場改進武器,然后推動訓練進一步向極限靠近,取得數(shù)據(jù)后再對武器進行試驗修正。有時,試驗中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在訓練中發(fā)現(xiàn)了……
于是,越來越多的人發(fā)現(xiàn),中國空軍飛機身上出現(xiàn)了很多“鋁合金補丁”,那就是在基地幾番“鳳還巢”銘刻的印跡!
“飛機肚子里增加的元器件,不是簡單的硅片,里面儲存著戰(zhàn)術思想。裝在飛機上的是物質(zhì),記在飛行員腦子里的是知識,融入作戰(zhàn)潛意識里的是能力。”基地司令員陳貴春、政委余愛水這樣說。
基地存在的意義,是演練“明天的戰(zhàn)爭”。當“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成為定論的時候,這里的軍人已經(jīng)在探索“兵怎么練,仗就怎么打”。他們說:“所謂訓練,訓的絕不是套路,而是力求讓未來戰(zhàn)爭按照我們的設計形式打。訓練場應該是一個孵化器,不僅僅孵化新戰(zhàn)法,更重要的是孵化一個我們熟悉、對手陌生的優(yōu)勢環(huán)境!”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