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員指控網站侵權時,應引入“實有惡意”原則———若不能舉證證明對其職務行為進行批評的人是出于實際惡意,即明知不對或不顧事實與否的輕率心理狀態(tài)的話,便不能得到損害賠償
針對“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網絡侵權情況,正在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侵權責任法草案,在總結有關行政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實施經驗的基礎上,對利用網站侵害他人名譽權、隱私權等網絡侵權行為,明確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應承擔連帶責任。
提起網絡侵權,人們聯(lián)想到最多的莫過于最近宣判的“人肉搜索侵權第一案”。2007年12月,北京白領姜某跳樓自殺。其博客稱,丈夫王菲的婚外情令其痛不欲生。網民對王菲發(fā)起“人肉搜索”。法院判定,大旗網與“北飛的候鳥”創(chuàng)辦人張樂奕侵權成立,賠償王菲精神損失并在網站公開道歉,而天涯網因在合理期限及時刪除了相關內容,被判免責。
這次正在接受審議的侵權責任法草案,似乎是對法院判決的直接肯定,因為其明確了網站的侵權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有權向網絡服務提供者發(fā)出要求刪除、屏蔽侵權內容的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得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失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
在網絡侵權和“人肉搜索”侵權的案件中,許多網站確實可謂是“助紂為虐”。
無論在2006年的“銅須”事件、“虐貓”事件,2007年的“辱師”事件,還是在韓國的崔真實事件中,一些網站對于侵權言論傳播、擴散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明確網站的侵權責任對于凈化網絡環(huán)境和避免對公民名譽侵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于普通公民來說,網站明知或者在提出要求后不刪除侵權言論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否則不足以警戒網站避免侵權行為。
不過,如今網絡上不僅有對于普通公民的批評,也有各種對于官員的批評。最近就有二起:一起是網民指責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縣委書記楊光遠佩戴著一款52萬元勞力士名表,另一起是網民曝出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產局局長周久耕抽“天價煙”,戴10萬元一只名表“江詩丹頓”。而發(fā)生在2004年的“山東濟寧副市長李信下跪”事件更是“中國輿論監(jiān)督網”這樣的民間網站揭露出來的。倘使我們適用草案的規(guī)定,在官員提出要網站刪除有關言論時,網站必須刪除,那么,也就不會有江寧區(qū)紀委調查周久耕,李信也不會鋃鐺入獄,今后大小官員都進入了保險箱。
憲法規(guī)定,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因此,公民當然有權在網絡上批評、控告官員,即使有些內容并不一定符合事實。而作為掌握了公共權力的官員,是“公眾人物”,其對于公眾的批評、控告負有一定的容忍義務。如果官員和普通公民適用同等規(guī)則,當他們提出要刪除網站言論時,網站必須刪除,否則要承擔責任,這種做法的潛臺詞可能就是取消網民的輿論監(jiān)督。
因此,侵權責任法草案理應對網絡對于官員的侵權適用另外的規(guī)則:對于侮辱官員的言論,網站當然有責任及時刪除;對于侵權官員的隱私的行為,則要區(qū)分這種隱私是否與公共利益有關。如果一個官員戴10萬元名表,那肯定不屬于隱私;對于所謂誹謗官員的言論,如果網民有根據的,即使官員提出刪除,網站也無須負及時刪除責任———除非官員出示權威結論,但網站應當將官員澄清聲明同時刊登。
此外,在官員指控網站侵權時,應引入“實有惡意”原則———若不能舉證證明對其職務行為進行批評的人是出于實際惡意,即明知不對或不顧事實與否的輕率心理狀態(tài)的話,便不能得到損害賠償!(楊文浩)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