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分居無暇生第二胎
母親又做了班主任,一個人要管一大群孩子。爺爺奶奶有自己的工作,姥姥姥爺因被下放仍然在農(nóng)村。母親發(fā)現(xiàn),竟沒人能全天照顧我這個家里的“新成員”。大人的工作仍要繼續(xù),我白天寄養(yǎng)在鄰居家,晚上被母親接回家,再長大一些,我又被全托到托兒所。
上世紀70年代末,社會上流行一句話,“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
為此,父親曾和母親商量,再要一個孩子。他說,身邊的同事、街坊鄰居大多有兩個孩子,而自己只有一個女兒,似乎有些“另類”。母親強烈反對,“一個都照顧不過來,再生一個誰管?”
其實母親也想過要第二胎,然而政策允許,現(xiàn)實不允許。母親說,當時不少老師都問過她為什么不再要一個,她只能說,丈夫不在北京,自己帶著我生活,太辛苦了。
母親的回絕,在父親看來像是一種抗議,于是父親想方設法要求回京工作。我四歲那年,他回來了。
領取獨生證每月發(fā)5塊錢
父母團聚后,再要一個孩子的愿望本可以實現(xiàn),沒想到計劃生育開始了。
父親聽說了這個政策,覺得應該支持。父親深知人多帶來的問題,他常說國家這個政策的好處,他舉例子說:有的農(nóng)村,許多人總覺得多一個孩子,多一個勞動力,于是出現(xiàn)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情況。
在要不要生個男孩的問題上,雖然家里人沒有太多沖突,爺爺奶奶也尊重父母的決定。但是,偶爾他們還是會跟父母說:“要是再有個男孩就更好了!
父母每次只能這樣“勸”爺爺奶奶:“國家現(xiàn)在有政策,咱家該支持。再有,咱們家人都有工作,再要一個孩子,也沒時間和精力照顧啊!
二老也理解,畢竟爺爺奶奶都是知識分子,便不再多說什么。
直到現(xiàn)在,母親依然清楚地記得一件事。1980年,計劃生育政策初露苗頭,母親的一位同事趕在那年懷孕。由于之前她的條件是允許生第二胎,通過向?qū)W校爭取,她最終獲準生下第二個孩子,搭上了二胎政策的末班車。后來,她的孩子取名“爭”,意思是爭下來的。
1981年,母親主動申請領取了《北京市獨生子女證》,憑著這張證,全家每月可以領5塊錢的獨生子女獎勵金。父親說,當年的5塊錢可不是小數(shù)目,“可以買瓶茅臺酒,一包好煙,也可以全家去飯店吃頓大餐。”
老人感慨孫女缺個玩伴
1982年,計劃生育被寫進憲法,成為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周圍像我這樣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我身上,和那些非獨生子女相比,我享受到了更多的愛。
2001年,母親退休了,因為我是獨生子女,母親退休時單位還發(fā)了1千塊錢。
2005年,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是個女孩。
每天早上,我送女兒去幼兒園,下午母親再把她接回家,幼兒園有全托服務,但父母說心里還是放不下。
“她喜歡幼兒園,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每次接她回家都費勁!备改刚f,女兒回家后很孤獨,沒人能陪她,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經(jīng)常會大聲地喊,或把屋子里的東西弄出聲響。
女兒的樂趣是與同齡人在一起,我也曾想過再要一個孩子,但丈夫不是獨生子女,第二個孩子無法再要了。
也許因為我和女兒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用把大部分精力用來照顧隔代人,他們的日子比我豐富,老兩口經(jīng)常出國旅游。只是父親看到“孤獨”的女兒時會不禁感慨,如果當初再要一個孩子,現(xiàn)在孫女應該有個玩伴吧。
每次說完,母親都“抗議”他不帶孩子,父親聽完一笑而過。
“不過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還是必要的!泵看,父親總會在最后加上這么一句。
本文采寫/本報記者 賈鵬 實習生 劉進
我家事兒
1968年
父親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青海地質(zhì)局一個醫(yī)務所,一呆就是十幾年。
1973年
父母結(jié)婚,在北京。父親專程從青海趕回來辦的婚禮。
1981年
費盡周折,父親調(diào)回北京,在東外醫(yī)院內(nèi)科。母親領了獨生子女證。
2001年
母親退休,她干了一輩子的老師。
2003年
父母結(jié)婚30周年紀念,我把婚禮安排在父母的結(jié)婚紀念日,作為給父母的禮物。
2005年
我的女兒出生,我當媽媽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