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6日刊出社論《民生問題使中國仍將韜光養(yǎng)晦》。社論說,中國外交保持一貫的韜光養(yǎng)晦方針,無疑為國際社會所樂見。其背后的動機或許也可從溫家寶在兩會后的發(fā)布會談話得到啟示。中國需要一個相對平和的外部環(huán)境,以便集中精力化解內部累積的社會經濟問題。
文章摘編如下:
在今年中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溫家寶針對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表現,特地澄清了西方媒體“中國傲慢說”的指控。
他解釋說,中國之所以只派出一名副部長,參加由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牽頭的歐美領導人磋商會,并非“刻意怠慢”,而是他事前并沒有接到任何開會的通知。他強調,雖然中國代表團同樣沒有接到通知,他還是決定派出外交部副部長與會,并同時向大會秘書處及美國代表團咨詢。溫家寶進一步指出,至今仍然沒有人向中國解釋為何不通知中國與會的謎團。按照中方對事件的說法,“中國傲慢說”完全是個冤枉,更別說可能還另有隱情。
溫家寶這番不尋常的解釋,不無“哀兵”的姿態(tài),一方面化解“傲慢說”背后隱喻的“中國威脅論”色彩,另一方面突出中國的受害者形象。同時,由總理在“兩會”的正式場合公開回應,顯示中國非常在意事件對其國際形象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如果配合北京近日的一些外交舉措,以及溫家寶在發(fā)布會上的其它發(fā)言,或許也暗示了中國外交策略的一貫性。
此前,延續(xù)中國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的氛圍,北京針對美國對臺軍售、奧巴馬接見達賴等“中國核心利益”問題做出的激烈反應,包括首次制裁涉及對臺軍售的美國企業(yè),解放軍將領表明堅決立場,以及反擊外國就人民幣匯率的施壓,在國際市場傳出北京開始減持美國國債的消息,均讓人形成中國外交基調變得“咄咄逼人”的印象。
事后觀之,北京對美國在臺灣和西藏問題上的反彈,顯然存在不得不然的表態(tài)。溫家寶在回答本報提問時,雖然沒有直接回答中國網民對于中國崛起的自信,以及網上一些言論如何影響外交決策,而他關于國家之間應相互尊重包容的說法,以及對國內公平正義問題的牽掛,充分說明了須保持現行穩(wěn)健、溫和外交方針的制約因素。
在具有指標意義的對美關系方面,各種跡象皆表明,近期一輪風波正趨向平息。北京在3月初接受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貝德訪華;中國外長楊潔篪事后在“兩會”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堅持原則立場同是否強硬是兩碼事”;在奧巴馬于白宮會見達賴的同時,美國尼米茨號航空母艦,連同四艘護衛(wèi)艦艇的5000多名官兵獲準停靠香港四天過春節(jié)。
中國外交保持一貫的韜光養(yǎng)晦方針,無疑為國際社會所樂見,其背后的動機,或許也可以從溫家寶在發(fā)布會上的談話得到啟示。他在回答本報時說:“我們的對外方針還要考慮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
溫家寶口中的國內大局,正是他在發(fā)布會上念茲在茲的“社會的公平正義”。他警告,收入分配問題、貪腐問題加上通貨膨脹問題,足以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中國需要一個相對平和的外部環(huán)境,以便集中精力化解內部累積的社會經濟問題,放棄韜光養(yǎng)晦的外交指導方針,目前并非最佳的時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