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二月四日電題:“個人游”推動兩地相互理解?
中新社記者陶社蘭
這個春節(jié),是內地開放“個人游”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又有大批內地豪客來到香港。政府入境處的數(shù)字稱,單是年初三這天,就有超過兩萬八千二百名“個人游”旅客抵港,打破內地開放“個人游”以來的紀錄。而旅發(fā)局的數(shù)字顯示,去年十二月,內地訪港旅客首次突破百萬大關,其中以“個人游”身份來港的有二十二萬八千多人。當然也有諸如有東北游客花了二十六萬現(xiàn)金買金飾,上!皞人游”客早前花三萬租奔馳車暢游香港一周這樣的報道,然而人們更多關注的,卻是兩地的相互理解問題。
香港人務實,為爭取內地游客,各出奇招:很多購物指南、旅游指南用簡體字印制;公共交通工具有了普通話報站名;商店增設了能說普通話的導購員;接受人民幣付款的店鋪數(shù)不勝數(shù)……總之,只要是為內地游客提供方便,而商家自己又賺到錢,招數(shù)真不少,算是兩全其美。問題是,是不是真的如此?
有內地游客投訴:有些店鋪拿他們當“冤大頭”,提高貨品價格或販賣假貨;有本地市民抱怨:內地游客有錢但不文明。正好春節(jié)期間發(fā)生了這樣的插曲:有內地游客在山頂?shù)群蚶|車時,因為不排隊被本地市民指責。結果,下得山來,這幾名惱羞成怒的內地游客竟拔拳相向,與對方大打出手,并振振有詞:在內地,也有不排隊的,很正常。許多評論認為,這是兩地的文化差異所引起的。
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中西文化薈萃。世界各地的精品都集中在這里。它是美食天堂,也是購物中心。這是它吸引全球游客的原因之一。有媒體稱,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國際都會,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受西方影響,文化與社會背景與內地有很大差異,港人要以友善和寬容的態(tài)度待客。有學者表示,在以客為先的大前提下,商界作出配合是理所當然的,但香港的原有特色,不應為迎合內地旅客,而作出不必要的改變。當內地大城市現(xiàn)代化的同時,香港更應走在時代的尖端。
現(xiàn)時內地開放來港“個人游”地區(qū)的總人口,已經(jīng)超過一億。事實上,有沒有“個人游”,兩地之間的交往,都只會越來越密切。一個城市的魅力,是它獨有的特色。有人擔心,香港的特色,會否在兩地的融合中漸失。其實,內地與香港,各有各的歷史背景,各有各的發(fā)展模式,“井水不犯河水”。這才是“一國兩制”的精髓。而對于內地游客來說,既是“客”,那么,入鄉(xiāng)隨俗,客隨主便,也是很自然的。當然,一些基本的社會準則,比如誠信待客和遵守規(guī)則,無論在哪里,同樣都是需要倡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