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演唱會是想對過去20年做個總結
新京報:這次“周李二人轉”演出對你們倆來說,是不是有一種承前啟后的意義?
李宗盛:對我來講,首先我一直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專業(yè)歌手,總是兩三首歌之后,在“穿幫”之前趕緊下場,所以這次演唱會對我是個很大的鍛煉;第二,這次演出是一個聚會。我其實很想念那些聽我歌的人,想見到他們,這是我到內地之后快速萌發(fā)的感覺。第三,我希望這次演出能是我過去音樂生涯的一個小小總結。
如果要做拼盤、找?guī)讉藝人把我過去的作品唱一下,那我早就可以做了。一直都有人在催我說:“大哥你的演出什么時候做?”我覺得現(xiàn)在的時機差不多了。
過去20年來我的運氣太好了,那么多人寫歌,偏偏我的歌有這么多人喜歡。但現(xiàn)在那些事情我已經(jīng)做完了,我不愿意人生總是重復做一類事情。
我現(xiàn)在想得更多的是在吉他技術上有什么進步,在音樂的追求上有什么進展,真正要的是什么東西。
新京報:這次演出有一首新歌叫《你們》,據(jù)說這個“你們”指的是歌迷,為什么會想到要專門給歌迷唱一首歌?
李宗盛: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很多歌迷,他們這么多年一路和我們一起走過,還經(jīng)常會拿些自己寫的歌詞來跟你討論———甚至是在我們開唱片慶功宴的時候。
我覺得這些歌迷非?蓯,一直想找個機會對他們說:“我知道你們在那里,我真的在乎你們,你們鼓勵了我的靈魂”。
當我在房間里打轉,歌債如山的時候,會想到自己寫出的東西會打動他們,他們在那里等著聽你這首還沒寫出來的歌。那時會產生一種歌者和聽眾之間最本質的心靈聯(lián)系:他等待你,你在乎他。
做音樂總會有高潮期和低谷期
新京報:不過這兩年,你們二位的作品似乎都越來越少了。
李宗盛:我少了,他還算正常。
周華。何也⒉挥X得作品少了是一件讓人覺得不高興的事。
相反這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你做音樂走的是一條真實的路線,那就一定會有高峰和低谷。我現(xiàn)在就算是在低谷期,但從上個月開始有了一點點轉機。我在臺北搞了一個新的錄音室,搬家整整搬了8個月。搬的目的是覺得自己繼續(xù)窩在一個地方工作已經(jīng)完全沒靈感了。以前總是有很多理由,遲遲沒有新的東西出來。這次搬家之后,我對自己說:這是最后一個借口了。
巧的是搬家之后,我就連續(xù)寫了4首歌。我不敢說它們突破了以前的什么,但真的是寫出了不太一樣的東西。對我來講它比較有時代感,但又不是什么陶喆、周杰倫那樣的。12月份我就一直在錄這幾首歌,如果趕得及,在演唱會上我也會唱這些歌曲的。
工業(yè)水平不同,流行偶像的品質也不同
新京報:一直以來,人們都說臺灣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但現(xiàn)在有中心“西進”的說法,你們對這種說法怎么看?
周華。簝鹊厥且粋有很多可能的市場,如果能多些有學問有能力的人進入這個行業(yè),應該會有很大的發(fā)展。
李宗盛:臺灣能不能繼續(xù)保持住華語樂壇中心的位置,這要由內地來決定。內地如果還是這個“德行”,機會就不大。
話說回來,臺灣其實也未必就是制高點。在過去十年,如果你去查看臺灣大部分唱片的制作、錄音、歌手、團隊,有50%到60%都不是臺灣的本土作業(yè)。
這里面涵蓋了香港、臺灣甚至內地的力量。這是一個工業(yè)力量的呈現(xiàn),是整個華人音樂界的大融合,雖然臺灣有一定影響力。
新京報:那你認為在這個“融合”的工業(yè)里,內地、香港、臺灣各自扮演的是什么樣的角色?
李宗盛:香港是一個舞臺,臺灣是一個工廠,內地是一個市場,三個地方是這樣的角色。不過對人才的共同運用是一個大趨勢。比如我現(xiàn)在做刀郎的東西,吉他部分就是他們在日本錄好后,再通過網(wǎng)絡傳過來的。
有趣的是,以內地這么大的地方來講,它其實可以同時扮演這三個角色,只不過要看內地流行工業(yè)水平能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了。舉例來說,金城武在臺灣也拍過戲、發(fā)過唱片,但也就那么回事;可為什么一到日本就變成萬人迷、大帥哥了呢?
就是因為工業(yè)水平不同。就像內地包裝出來的偶像,為什么總是有點兒土味兒呢?工業(yè)水平?jīng)]到。
內地太急功近利,我其實非常憂慮
新京報:那你覺得要如何做才能趕上這樣的差異?
李宗盛:內地不缺資本家,也不缺野心家。但內地迫切需要思想家和教育家。內地的流行音樂沒有過程,大家悶了幾十年了,終于改革開放了,每個人都窮怕了,每個人都要掙錢,每個人都要想方設法占據(jù)最好的位置,對這種急功近利我其實是非常非常憂慮的。
內地有個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喜歡把一切東西標簽化,然后一大堆人在那里瞎侃,批評這個批評那個,結果一事無成。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
所以,悶頭去做吧,把你自己的東西做出來,不要說太多。
我跟國內很多人聊天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一講就說國外的誰誰誰,說SteveVai吉他多么多么牛,你自己彈一下試試?彈得一塌糊涂。
我們這代音樂人注定要當“墊背”的
新京報:你怎么看待媒體和流行工業(yè)的關系?
李宗盛:我非常愿意和媒體朋友聊天。因為一直以來,我感覺我們這個行業(yè)不被尊重,基本上沒有人尊重我們這個行業(yè)的人。而媒體朋友最要緊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這個行業(yè)是一個偉大的行業(yè)。因為只有這樣告訴大家,才會有更多有知識、偉大的人進來。
這不是一個風花雪月、緋聞和狗仔隊的行業(yè)。這是一個充滿了活力、奉獻、天分和努力的行業(yè)。如果內地的這個行業(yè)現(xiàn)在仍然是一些做著明星夢的奇奇怪怪的人占據(jù)著位置,它是不會有希望的!人的素質不好,從業(yè)人員的素質不好,大家都以為這個行業(yè)很容易,就這個德行!如果全都是這些東西的話,這個行業(yè)就完了。
中國會不會有自己的超級巨星?肯定會有,但以現(xiàn)在這幫人的素質沒一個能成的,所以我們這一代做音樂的人注定是要當“墊背”的。
采訪手記
這次訪問結束的時候,我原本沮喪地認為很失敗。但回去一聽錄音才發(fā)現(xiàn),盡管當時的話題和思路有些斷斷續(xù)續(xù),但他們的思維和想法卻是連貫而縝密的。
雖然都為樂壇知名前輩,但兩個人還是差別:周華健始終注意保持自己在鏡頭前的形象。而李宗盛則隨意了很多,說到興起甚至沒有脫鞋就盤腿坐在了沙發(fā)上。言談之中,各種“不文”詞匯層出不窮,尤其講起內地音樂產業(yè)弊病時,更是恨不得一口氣把所有令人不快的現(xiàn)象批個痛快,真是一個心直口快的性情中人。
年底這場“周李二人轉”演唱會相信是今年很多人心中分量最重的演唱會之一。因為很多已近中年的“有故事的人”,需要一場知道“有沒有那么一首歌會讓你想起我”的群體回憶和狂歡。
來源:新京報 作者:賈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