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6日電據日本中文導報報道,近日ODA成為中日輿論關注的焦點。早稻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徐顯芬列舉了大量的事實,詳細闡述了中日政府在日元貸款決策中的一些深思及遠慮。
她認為,首先在中國方面,1978年后中國對外經濟政策開始變化,提出對外開放政策。由于國內在經濟建設中,遇到資金嚴重短缺的情況,政府開始考慮引進外資。1978年5月,谷牧副總理訪問歐洲后,提出了應該學習外國經濟運營方法,與外國加強經濟交流,在交流中可以利用國際通用方法,比如直接引進外資等3點意見并得到中央采納。
中國開始改變了過去認為接受外國貸款就會變成經濟殖民地的觀念,頃向接受外資貸款投資。1979年5月31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自民黨議員鈴木善幸時表示,中國考慮接受日本政府貸款,同年9月,谷牧副總理訪日時,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正式申請。
而日本方面實施對華ODA援助的原因主要有:一、針對現實經濟問題尋求解決辦法的需要。具體說就是要以此解決中日間的貿易結算問題,促進出口和促進能源進口。如中國在1973到1974、1978到1979年掀起了兩次成套設備進口高潮,特別是1978年進口中70%是從日本進口的。盡管簽定了龐大的交易合同,但由于中國支付資金嚴重短缺,而使很大一部分合同不得不中止履行,這大大阻礙了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因而經濟界首先提出對華提供日元貸款的目的帶有促進出口的性質。
同時,日本對華政府貸款也明顯帶有確保資源來源的性質。70年代末相繼發(fā)生兩次石油危機后,日本推進了石油進口來源的多源化政策,對從中國進口抱有很大希望。
第二是歷史的、文化的因素。這反映在人的心理上、感情上,雖然沒有什么具體文件規(guī)定,但在日本決定給予中國貸款時,對中國抱有一種復雜的感情,有著對中國放棄戰(zhàn)爭賠償要求的一種報恩心情。
在當時的日本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社會中存在著對中國放棄戰(zhàn)爭賠償要求而感恩,應做點知恩相報的事的氛圍,當時財界、政界的一些要人也都說過類似的話語并經媒體廣泛報道。
第三就是出于日本戰(zhàn)略的考慮。當時相對于美國世界地位的相對衰弱,日本“大國化”趨勢逐漸明顯,日本開始積極建構“分擔國際責任”的世界戰(zhàn)略,基于長遠觀點,給中國提供日元貸款,把政治體制不同的鄰國引進國際社會,也會帶來日本和亞洲的安全,這也可以說是促進當時日本政府決策者的最有力的思考,也是對華貸款的積極倡導者稻山嘉寬的理論。
另外,當時日本政府還認為,對中國的經濟合作會帶來日本將來的經濟發(fā)展。這一認識是來于中國存在巨大市場的看法,但在當時,中國市場被認為僅僅具有潛在性。
這樣在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訪華時,表示從1979年度起給中國提供日元貸款。日本成了最早給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國家。在此后的20多年中,日本政府先后向中國提供了2.9萬億日元規(guī)模的ODA援助,占中國接受外國官方援助總額的60%。在上世紀80年代的大多數年份,來自日本的ODA資金占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費用的40%。
最后徐顯芬指出,在過去3年中,日本對中國的經濟援助顯著下降。同時日本企業(yè)也在政府對華貸款中贏得了大量的中國合同,大舉開進了中國市場,可以說,日本對華ODA援助,取得了中日雙贏的良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