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八日電(記者于晶波)“首屆中國打假扶優(yōu)論壇”今天在此間舉行。
自一九九二年國務院首次部署“打假”開始,中國“打假扶優(yōu)”已走過十三年歷程,然時至當下,中國假冒偽劣商品制售仍較為猖獗。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今日表示,制假售假在有些行業(yè)較為突出,食品飲料、建材、化妝和洗滌用品所占比重較大。
論壇提供的資料顯示,據保守估計,當前中國市場上假冒產品總額遠高于一千三百億元人民幣,企業(yè)估計假冒產品的查獲率平均達百分之八點一。與會多數企業(yè)將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的一大重要原因歸咎于地方保護主義。據知,二00一年四月至二00四年十月底,僅國家質檢總局就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一百一十一億元。而另一項調查則顯示,中國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五千八百余億元,相當于中國年財政收入的三成多。
本次論壇上,地方保護被認為是全國普遍現象。有關專家認為,由于跨地區(qū)行政執(zhí)法及司法程序復雜,難以采取及時、有效的打擊措施,尤其是部分地區(qū)的地方保護主義阻礙跨省區(qū)的打假行動,致使異地制假售假更加活躍。
針對如何治理制假售假這一難題,蒲長城認為,應提高產品防偽標識的科技含量,增加造假生產過程的直接絕對成本;名優(yōu)產品生產者亦應加大技術更新和改造力度,降低生產成本,縮小真假商品的相對差額,以縮小制假者的牟利空間。
“首屆中國打假扶優(yōu)論壇”由中國打假扶優(yōu)論壇組委會主辦,《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承辦。據透露,今后該論壇將成為全國性的打假維權協作聯盟的年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