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7月28日電 據(jù)《人民日報華南新聞》報道,民航總局日前出臺一紙通知,自8月1日起允許國內航線的機票恢復收取燃油附加費。800公里以上的航段收40元,以下則收20元。
據(jù)悉,恢復收取燃油附加費專門針對的是國內航線,國際航線不在其中,連內地與香港、澳門航線都被排除在外。不說如此唐突地“說收就收”是否合理,不說事先是否應該進行聽證,不說“油價上漲成本增加”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腳,單就“內外有別”這一點,就讓人無法接受。消費者質疑的理由很簡單:不是只有國內航線才用燃油,也不是只有國內航線才受到國際市場油價波動的影響,為何只專門針對國內航線征收燃油附加費呢?
消費者成為航空公司砧板上的“魚肉”,絕非偶然現(xiàn)象。比如航班延誤,航空公司從來諱言“賠償”,而只是美其名曰“補償”,仿佛自己完全是出于人道主義。就算是“補償”,消費者如果不采取點“野蠻行動”,往往也不容易得到!把a償”沒有統(tǒng)一標準,民航總局對此毫無作為,反而是對乘客“罷機”等行動規(guī)定出種種應對措施和處罰?墒,“航班延誤要賠償”不僅是國際慣例,而且也有國際民航公約白紙黑字的規(guī)定。
據(jù)報道,國際民航組織秘書長塔耶布·謝里夫已向中國常駐國際民航組織理事會代表張亞峰致函通知:《統(tǒng)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guī)則的公約》將于7月31日對中國生效。此公約的正式生效將在全球范圍內對航班延誤給出最基本的原則和框架。其中對航班延誤設定了最高賠償上限5000美元的標準。但因為該公約只能約束各締約國的國際航線,國內航線何時能有賠償標準,消費者還得繼續(xù)保持足夠耐心眼巴巴看著民航總局。
民航總局作為行業(yè)監(jiān)管機構,理當權衡各種利益,在消費者利益和航空公司利益之間促成平衡。從消費者一直所處的任人宰割的“魚肉困境”和民航加價“內外有別”來看,行業(yè)監(jiān)管者顯然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舒圣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