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是權利與義務的和諧統(tǒng)一、政府與公眾良性互動的社會
主持人:在公民社會里,每個人都能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更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如何實現(xiàn)權利和義務的和諧統(tǒng)一?
喬新生:在公民社會里,公民的民事權利、政治權利和社會權利得到真正的尊重。在公民社會里,政府意識到,如果不保護公民的基本民事權利,公民就不會自覺地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相反,如果政府把維護公眾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那么它采取的公共政策就能得到公眾較好地理解、支持和執(zhí)行。比如奧運期間實行的單雙號制度,政府看到單雙號制度給公眾的生活帶來的不便,于是主動進行微調,如凌晨零到三時,不限單雙號,等等,這些措施無疑是對公民權利的極大尊重,這些尊重反過來又帶來了公眾對政府措施的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憲法的核心,也是一切權力的來源所在。人們無法想象,一個基本民事權利都無法保障的社區(qū)居民,會自覺自愿地打開大門,熱情地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所以,在對待公民權利的問題上,我們看到了政府與公民的良性互動,看到了公民社會正在培育和形成中。
公民不僅僅是一個政治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群體的概念。在保護公民的個體權利、尊重公民政治權利的同時,還必須努力營造自由的空間,讓公民行使社會權利。是否尊重公民的社會權利,是考察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沒有志愿者的努力,北京奧運會不可能“無與倫比”
主持人:志愿精神是公民意識和公民社會的重要內容。在炎炎夏日里,奧運志愿者無處不在,成為城市一道流動風景……
郭厚祿:羅格先生在奧運會開、閉幕式上的致辭中都特別表達了對志愿者的感謝,他說,“當我們把奧林匹克夢想變成現(xiàn)實之時,……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成千上萬無私奉獻的志愿者們,沒有他們,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xiàn)”。的確,沒有大量賽會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的無私奉獻,奧運會不可能舉辦得如此成功。
正是大量志愿者的志愿精神與無私奉獻,才使得奧運會得以近乎完美地舉辦。在奧運會期間,志愿者承載著中國文化,直接與外國朋友接觸,是傳播中國文化、加強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融通的橋梁與紐帶!爸驹刚叩奈⑿κ潜本┳詈玫拿。
朱鐵志:連日來,各國媒體發(fā)表了難以勝數(shù)的評論,對中國人民特別是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給予了極高評價,喻之為“最可愛的人”,稱在北京的日子是“終生難忘的時光”,“志愿者的微笑是永恒的太陽”,“將用一生的時間來回味難忘的16天,回味中國青年的風采”。
●只有社會組織發(fā)育了,公民社會才能根深葉茂
郭厚祿:社會組織的發(fā)育是公民社會根深葉茂的條件。在奧運會期間,我們看到,除了一些大的社會組織外,一些自發(fā)形成的社會組織也不斷出現(xiàn)。如各種形式的“車友會”、“綠色之友”等,他們都積極地投入到支持奧運、服務奧運中來。如單雙號限行的措施出臺以后,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的一項專項調查結果顯示,在千余名被訪者中94.8%的人支持北京實施單雙號限行措施,這比去年“好運北京”賽事期間對單雙號限行措施調查時得到的88.9%的支持率高出5.9個百分點。很多有車族改坐公交車或乘坐地鐵上班;也有很多市民表示為了緩解交通壓力,愿意在奧運會期間盡量少出門。很多居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學習英語,等等,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社會責任在不斷地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具有大局意識,服從大局,愿意為奧運會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奧運會加快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讓中國變得更加自信
主持人:任何事情都有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公民素質的提高、公民社會的發(fā)育和社會的整體進步為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奠定了雄厚的社會基礎,那么反過來,是不是也可以說,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對公民意識的增強和公民素質的提升,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喬新生:舉辦奧運會的過程,也是中國公民自身素質提升的過程。在申辦奧運會期間,中國人不斷地審視自我。當中國人推開大門,與其他申辦城市共同站在起跑線上,那種前所未有的坦然,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自信的中國。
經過艱難而又漫長的準備,中國人再一次深切地體會到,迎接四面八方的貴客,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在激情過后,是忘我的投入;在繁忙的背后,是每一個中國人無私的奉獻。伴隨著奧運會的腳步,中國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提升自己的素質。
籌辦奧運會短短的幾年,我們意識到了責任的沉重。如果說身份社會是一個典型的義務本位社會,那么,契約社會則是一個典型的權利本位社會。只有實現(xiàn)權利和義務的高度統(tǒng)一,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
所以,舉辦奧運會不僅僅是對中國公民自我觀念的提升,也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的重大調整。在這個共同營造的大環(huán)境中,每一個人都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每個人的行為都在他人監(jiān)督之下。這種相互啟發(fā)、互相監(jiān)督的社會形態(tài),比個體的公民意識提高更有意義。
●奧運會使中國公民敞開大門,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
主持人:在思維方式上,奧運會為我們帶來了哪些改變?
喬新生:奧運會提升了中國公民的素質,使中國公民敞開大門,以更加包容的心態(tài)歡迎四面八方的賓客。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觀念的碰撞,也有彼此的吸引。面對不同的聲音和不同的習慣,我們學會了真正與人平等相處,在相互交流之中消除誤會,在相互切磋之中改變我們的觀念。
朱鐵志:近年來,尊重差異、學會包容的意識進一步覺醒。人生在世,求同容易,求異難。同則聲口相依,彼此欣賞;異則反唇相譏,怒目相向。這是一種非常狹隘、非常低級的人生狀態(tài),自然更不應該成為一種普通的國民心態(tài)。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現(xiàn)的那個大大的“和”字,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協(xié)和萬邦”、“和諧世界”等理念,表達了當代中國人民希望通過“和平發(fā)展”,與世界各國人民和諧相處,求同存異,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良好愿望。這一刻,奧林匹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各國青年遵循“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格言,相聚在五環(huán)旗下,展開最為動人的美麗畫卷。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理解為什么郎平帶領的美國女排戰(zhàn)勝中國隊同樣可以獲得雷鳴般的掌聲,為什么鮑埃爾指導仲滿擊敗法國選手后身披五星紅旗令我們異常感動,為什么劉翔因傷告別賽場后能夠得到全國人民的普遍理解和接受……所有這些“為什么”的背后,都有一個大寫的“人”字,一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的覺醒。這是比獲得金牌總數(shù)第一更重要、更令人感動的事情。
●奧運改變著世人的文化觀念
主持人: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文化進步的重要契機,奧運會是如何成為人類文化交流的舞臺的?
夏學鑾:利用中國舉辦第29屆奧運會的機會,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進行了禮節(jié)性的長久擁抱。中西方文化的距離拉近了,西方進一步了解了中國,中國進一步看清了世界,中西文化都吸收了新的元素,獲得了進步的契機。
北京奧運會促進了人們在對文化的認識上從種族中心主義走向文化相對主義。種族中心主義,是認為一個人自己的種群優(yōu)越于其他種群的那種觀點。一般而言,人人都有一點種族中心傾向。與之相反,文化相對主義是這樣一種觀點,即每個人的信仰與活動應該按照其自己的文化來進行理解。在人類歷史上,種族中心主義表現(xiàn)為歐洲文化中心論。進入20世紀,在人類學、社會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種族中心主義退出了歷史舞臺,由文化相對主義取而代之。從種族中心主義到文化相對主義是人類社會的進步。
與歐洲文化中心論相對應的是天朝文化中心論,這是一種“四海之內,唯我獨尊”的閉關鎖國哲學。它以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愚昧國民,使其成為只知有天朝不知有世界的井底之蛙。這種自大的政治制度和虛榮的國民性格是中國近現(xiàn)代落后的文化根源。而且,在中國的現(xiàn)代制度和個體中也時常能夠發(fā)現(xiàn)它的影子。中國近代的天朝文化中心論便是這種封閉文化的典型,這種文化發(fā)展上的歷史教訓我們要永遠汲取。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實際上是以文化相對主義為其理論基礎的。奧林匹克精神提倡人類地位平等與文化相對主義,反對種族中心主義與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論。北京奧運村是人類文化的百花園,在這里,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權利,它們都為其自己而存在。作為東道主,中國在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運動員的文化多樣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運動員的普遍肯定與贊揚。
●奧運會成為展示中國公民社會的一個平臺
主持人:通過各方面的信息表明,這次奧運會已成為展示中國公民社會的一個平臺,是不是也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看法?
夏學鑾:七年的準備,中國認真兌現(xiàn)自己的申奧承諾,向世界奉獻了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盡管在奧運會舉辦前,西方還有一些反對的聲音和拿奧運會刁難中國的敵視行為,但是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負面觀感。據(jù)調查顯示,有90%的西方人認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把第29屆奧運會交給中國舉辦是一個正確決定。
有些外國友人和上個世紀80年代的北京進行了比較,這種變化讓其感到不可思議。與環(huán)境質量變化相關的是北京市的城市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建筑,讓一些國外游客誤作北京是故鄉(xiāng),這些現(xiàn)代化的建筑使他們對北京和中國產生了熟悉與親近感。
西方人對北京市市民的文明、守序和友善表示滿意。正如一對法國夫婦所說的那樣:“我們乘坐過地鐵、公交車、出租車,大家都很遵守秩序,沒有人搶座。戴著紅袖章的老奶奶熱情地為我們指路,這里的人們友善、謙虛、彬彬有禮!北本┑臒崆椤⒋蠓阶屵@位法國男士甚至為北京奧運火炬?zhèn)鬟f在巴黎的不快而道歉。他不無真情地說:“我喜歡天壇的孔夫子,我熱愛這里的文化,我想有點迫不及待地要學漢語了!”
●奧運會改變著國民的思想觀念
夏學鑾:奧運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看法,同時在更大程度上改變了國人的思想觀念,這種改變主要表現(xiàn)為大大促進了國人公民意識的提高、民族認同的增加、國際視野的拓展等。
第一、民族認同的增強。奧運火炬在全國各地的傳遞活動,點燃了全民參與的奧運激情。無論是火炬手,還是道路兩旁的觀眾,心中燃燒的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通過這種儀式與活動,全國人民的民族認同感大大增強,民族內聚力顯著提高。這有助于國人在全球化與地方化的博弈中保持民族認同而不喪失自我。
第二、國際視野的拓展。北京奧運會不僅使世界走向了中國,而且也使中國走向了世界。國人更加注意以國際眼光看待國內事務、更加注意國際評價和更加注意中國在國際大家庭中的地位與角色。正如一項調查所顯示的,對于北京奧運會,有65%的中國人表示最關注的是“中國人的風采,世界對中國的評價”。這說明,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已經學會用國際眼光看待自身。
第三、環(huán)保意識的覺醒。環(huán)保意識和生態(tài)文明是對一個社會總體文明程度的測量,也是衡量現(xiàn)代社會公民素質的重要指標。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的理念與行動實踐在建設生態(tài)文明方面為社會大眾樹立了榜樣,同時也在全社會強化了人類生態(tài)危機意識。愛護地球、保護環(huán)境,建設生態(tài)經濟、生態(tài)社區(qū)、生態(tài)地球,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逐漸深入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并轉化為全民的自覺環(huán)保行動。
另外,我相信,我們的科技、人文素質經過這次奧運會也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奧林匹克精神與中華人文精神交相輝映,使中華人文精神獲得了國際化的語言和新的表達方式,使之有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升華,同時增加了其自身的精神魅力。
總之,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的所有一切,都日益強烈地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正在走向公民社會時代。中國的各項制度正積極做出相應調整,以便順應公民意識的提高和公民社會的到來。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