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有人出游,有人住家,當然也不乏有年輕人,被親朋好友催著相親。不過,“一對一”的傳統相親模式命中率太低,在上海的酒吧、茶室等年輕的社交場合,各種“短時約會”、“短時相親”的樣式不斷出現,其中不少都是來自國外、而且?guī)煶鲇忻臅r髦產物。在未來的七天當中,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留意甚至也可以考慮組織一下這樣有趣的約會樣式。
-最好只認識8分鐘
猶太人曾以此讓年輕男女定期相見,避免外族通婚。自1999年現代“8分鐘約會”在美國產生以來,還真有人熱衷于一個小時內與陌生異性來幾次這樣的高效率約會,其依據是科學家們堅持認為8分鐘是人與人初次交往時間的最佳長度,因此假如你想與其中某位繼續(xù)交往下去的話,當心說不定這便是你們記憶中最幸福的8分鐘了。
-別浪費了購物時間
單身男女比已經成家的人更經常光顧超市。深受單身之苦的荷蘭藝術家奧圖·貝切姆在2000年發(fā)明了“超市約會”。單身男女以有特殊標記的購物筐為標志,彼此相中之后去指定收銀臺結賬,可以獲得一定獎勵。自然也不排除你為了購物優(yōu)惠和獎品,跟精打細算的異性串通好了,損失了“邂逅”的浪漫意義。
-光棍節(jié)拍賣自己
在某個11月11日“光棍節(jié)”上,上海某大學附近的小酒吧“拍賣”6位年輕男女當天的約會權,從一個擁抱到陪看電影不等,所得款項用于慈善事業(yè)。臺上學生們盡心盡力展示才藝,引起臺下學生注意。你當然也有權利“拍賣”自己,尤其在這么富有自嘲精神的日子。
-發(fā)展純潔的男女關系
想去看電影喝酒或是逛街的時候,很想找個異性陪伴或是好歹多個壯勞力,但不一定就非跟人家戀愛不可。所以你可以嘗試一種風靡韓國的“朋友約會,牽手也行,擁抱也無不可,分手的時候只需要說一聲再見,沒有預謀也就沒有需要費心掂量的結果!
-“我爸爸”和“你媽媽”
單身男女的家長們個個心急,實在忍不了便親自披掛上陣。幾個爸媽湊在一起開門見山談的是具體收入、工作單位、婚房面積、存款多少、有車沒車。這里不談愛情,只求務實。當然大爺大媽們也要打扮一番再出席,這樣的場合里少不了順便也把親家相一相。
-幸運的車牌號碼
在這樣的派對中,把車牌號掛在自己前胸后背上與你的汽車共用一個名字,大膽點兒與陌生人彼此結識。就算沒有中意的對象,也可以出來兜兜風。
-鑰匙和鎖的約會
在這樣的派對中,手拿鑰匙的男士們,可以嘗試打開心儀的女士脖子上掛的一把小鎖。不論是否找到了對應的一個,都可以由此開始一次愉快的談話或是戀情。這類約會一般在有些背景音樂、燈光不是很亮的酒吧進行。不然大白天的一幫男人手持鑰匙向一群頸纏小鎖的女士“進攻”,怎么看都不太正常。
-數據定位的愛情
有一類交友網站注冊之后二話不說先讓會員做一百多道免費心理性格測試,然后網絡會幫助你找到最匹配的對象,每天更新名單,得到回復后再彼此進一步做各種測試,直到差不多把對方的穿衣吃飯習慣細節(jié)摸個門兒清,相互滿意之后才開始交換真實資料。完全依靠數據定位你們的關系,夠準確的吧?
-注意前方紅綠燈
在酒吧流行的“燈紅酒綠”派對中,穿紅色表示別理我;穿綠色表示歡迎騷擾;穿黃色比較神秘。到底有沒有機會,那要試試才知道。
-電視相親
“玫瑰之約”、“非常男女”之類電視相親節(jié)目充分滿足了廣人人民群眾的“窺私欲”,基本上跟隔壁相親你扒門縫看一個感覺。最后還真事兒似的非配上幾對不可,畢竟臺上臺下都喜歡大團圓結局。不過假如你還真撿了個挺像樣的男朋友回來,一定珍惜,那可是全國觀眾都看過的呢!
-我要結婚俱樂部
“以結婚為目的,讓我們開始交往吧!”這種類似“集體相親”的單身白領俱樂部在大城市中相當普遍,他們會定期組織運動、旅行、聚會等各種健康積極的集體活動,就算找不到合適的對象,也說不定能給自己增加幾個事業(yè)伙伴。
-出來嚇人是我不對
“面具派對”不是為了玩浪漫,目的當然是不希望第一面“以貌取人”。約會參與者大都是些高學歷低情商、相貌一般的交友困難戶。雖然“賞心”是第一位,但不管怎么說,彼此相中了還是要準備摘下面具的時候當心別嚇人家一跳。
-大拇指決定一切
手機交友與網絡社區(qū)唯一的不同是設備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交到新朋友。
不過別忘了這樣的服務可都是收費的,而且在一個手機通行的年代,誰知道大街上跟你一樣低頭專注于短信聊天的恐龍青蛙們,會不會就是你手機另一端的那一半呢?
-響應“同城約會”
在很多同城約會的網上社區(qū)你可以看到這樣的貼子——發(fā)起約會:某月某日,找晚上能夠一起狂吃燒烤的女孩,18-21歲;約會描述:你能晚上吃了不胖……那就一起去吧!符合要求的人可以在熟讀約會安全條款后響應約會,帶著一顆不怕肥胖的心去見同一個城市里素未謀面的人。
-刺激約會玩心跳
“刺激約會”將極限運動與約會結合在一起,讓原本可能尷尬無聊的初次見面妙不可言。兩個陌生男女見面第一件事便是一起坐驚險過山車或者高山滑雪甚至是兩人一起頭朝下懸掛在高架橋上。當體驗過生命極限之后,曾經共患難的親切感,或許更讓你覺得需要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