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抗戰(zhàn)70周年紀念日,在中國近代史上是銘刻歷史記憶的日子,尤其牽動著兩岸關系的微妙情結,令人興起歲月滄桑的復雜感觸!
大陸方面于盧溝橋博物館舉辦“吉星文特展”,首次正式紀念當年在河北省宛平縣指揮守軍打出“抗日第一槍”的吉星文將軍。吉星文于1958年擔任金門防衛(wèi)部副司令,“八·二三炮戰(zhàn)”遭炮擊陣亡;而今,大陸方面高規(guī)格予以追念。這樣的歷史吊詭,不也正映照著海峽兩岸政治變遷的情景?“國共內戰(zhàn)”一冊史頁已然翻過,然而,昔日曾經(jīng)遭受日本殖民統(tǒng)治與舊時國民黨專制壓迫的本土臺灣人,是否也要冷靜思索如何面對兩岸及臺日關系的新史頁?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fā)生的時候,臺灣正在日本統(tǒng)治之下,距離清朝因1895年甲午戰(zhàn)敗而割讓臺灣,已歷40余載。在對日抗戰(zhàn)8年期間,臺灣男丁被征當兵為日本而與“國軍”打仗,陣亡后有被入祀“靖國神社”者。1945年二戰(zhàn)結束,臺灣光復,臺灣人回到祖國的懷抱?墒,接著下來歷經(jīng)蔣家國民黨白色恐怖的戒嚴統(tǒng)治,又在“動員戡亂”的旗號下,于“國共內戰(zhàn)”年代蒙受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
回顧這段史實,本土臺灣人的悲情意識,一直籠罩在寶島土地的上空;每到大型選舉,往往成為族群動員的題材。臺灣社會的和諧以及海峽兩岸的互動,都不免受到負面的影響。如今,已是到了省思化解的時候了。
猶憶1995年1月北京發(fā)表“江八點”對臺政策方針,曾經(jīng)提及:一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以戰(zhàn)爭的手段,強行攫取了臺灣與澎湖列島,使臺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生活了半個世紀之久。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屈辱的一頁。五十年前,中國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戰(zhàn)勝了日本帝國主義,臺灣與澎湖列島重歸中國版圖,臺灣同胞從此擺脫了殖民統(tǒng)治的枷鎖。2000年5月20日,臺灣政局丕變,中臺辦、國臺辦受權發(fā)表聲明指出:“1945年以來,我們始終不渝地支持臺灣同胞反對國民黨專制統(tǒng)治的斗爭。1947年發(fā)生‘二·二八’事件時,中國共產(chǎn)黨公開聲明反對國民黨反動派鎮(zhèn)壓臺灣同胞!北就僚_灣人在兩岸互動途程中,于此見其微妙的歷史情境。
筆者近閱故鄉(xiāng)臺南佳里耆宿曾旺萊先生所著臺灣抗日秘辛《蕭壟走番仔反》一書,內載:“百年前島民叫日軍為‘番仔’,為逃避日軍登陸追殺,嘉、云、南地方的百姓紛紛向佳里的蕭壟逃避,而為保衛(wèi)鄉(xiāng)土的各地義勇軍,也移師蕭壟集中火力勇抗日軍,遂造成一場激烈浴血戰(zhàn)與大屠殺。為形容這壯烈悲懷,一百年前的先人就以‘走番仔反’稱呼。這四個字,字字血淚,道盡了先人抗日的辛酸史及悲慘遭遇!
由是觀之,本土臺灣人當年遭日軍“佳里蕭壟大屠殺”,這跟后來大陸同胞遭日軍“南京大屠殺”,可謂為相似的歷史悲劇。如今,吾人紀念“七七”抗戰(zhàn)70周年,本土臺灣人豈不該從那般歷史記憶中,理性地探索島內藍綠與海峽兩岸相互諒解、彼此疼惜之道?
(作者為臺灣律師、前“國策顧問”許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