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9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今日刊發(fā)報道說,即將登場的第七屆臺灣“立法委員”選舉首次實行“單一選舉兩票制”,讓兩黨政治趨向成型,間接導致小黨生存空間遭遇擠壓,面臨泡沫化危機。然而面對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決廝殺,也有不少新興政黨如雨后春筍般竄起,它們與既存的小黨都期待成為藍綠政黨政治以外的“第三勢力”,進入“立法院”扮演制衡角色。
報道說,資源不如兩大政黨豐厚,也沒有地方派系加持,這些小黨難以在區(qū)域“立委”的選舉中靠自身的候選人突圍,它們看好的其實是新制下訴求理念和價值觀的政黨認同空間。
競選進入倒數(shù)時刻,它們都不約而同把主力放在搶攻“政黨票”,爭奪34席不分區(qū)“立委”席位的“立法院”“入場券”。東吳大學政治系主任羅致政說:“作為第三勢力,就算是只有5或6個席位,小黨可以影響“立法院”的生態(tài)平衡,小黨其實有可能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政黨!
所謂的“兩票制”,就是在原有的“立委”選票之外,新增一張“政黨票”。區(qū)域“立委”的選擇與政黨認同可以不一樣,選民因此能有“分裂投票”(split vote)的機會。
報道說,這次經(jīng)過臺灣“中選會”審核符合參選資格的總計有12個政黨,扣除執(zhí)政和在野的兩大黨,各小黨總計提名的61人名單,加上國、民兩黨合計的68人名單,不分區(qū)“立委”席次明顯出現(xiàn)粥少僧多的現(xiàn)象,競爭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如今這些小黨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不分區(qū)席次雖以政黨票數(shù)比例分配,但各黨仍需超越5%門檻。投票人數(shù)若以1000萬人計算,政黨票至少要得到50萬張選票,才有資格獲得不分區(qū)席位的分配。號稱“第三勢力”的小黨過去幾個月無法成功整合,在票源已少的情況下,選票極可能散落各小黨,而一旦無法跨越最低門檻,政黨票數(shù)分母變小,政黨票最終還是由藍綠兩大政黨瓜分。
新組成的第三社會黨不分區(qū)候選人林致真受訪時說:“我們很晚成軍,(去年)7月跟‘內(nèi)政部’注冊,但到9月還是在做行政上的醞釀,10月初才正式開始運作。然后(今年)1月選舉就要有5%是很困難的。這次,可以拿到1%到3%,我們就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成果。但總是要有個開始。”
事實上,藍綠夾殺的現(xiàn)實再清楚不過。根據(jù)《聯(lián)合報》上月中的民調(diào)發(fā)現(xiàn),目前登記推薦不分區(qū)“立委”的12個政黨中,除了有38%選民未決定之外,民眾最屬意國民黨(43%),下來則是民進黨(14%),其他10個政黨支持率暫時都低于2%。
報道稱,第三社會黨主要成員來自臺灣的學運世代,以臺灣解嚴世代為對象,主張共同利益、進步價值與全新的政治風格,訴求終止泛藍與泛綠的“民主內(nèi)戰(zhàn)”,然而理念清楚、論述理性,在選民利益導向的選舉中,并沒有給它帶來明顯的優(yōu)勢。
林致真承認說:“不管我們的人數(shù)也好,資源也好,都沒有辦法真的說碰到鄉(xiāng)鎮(zhèn)或南部的地方,甚至在北部我們也只能盡我們所能去做一些宣傳,主要還是靠媒體!
這次“立委”選舉的焦點被藍綠操作的“公投綁大選”、“一階段、二階段”(選務流程)等議題所占據(jù),新設的政黨票的宣導不足,選民是否真正理解革新后的選舉制度,包括政黨選票的不同意義,令人懷疑。
報道說,兩票制本意是為了迫使政黨重視選民對政黨的認同。理想上,它理應推出專業(yè)上真正有能力、在社會上名聲好,但不會也不適合群眾造勢、嘩眾取寵的候選人。不過,許多觀察者認為,藍綠兩大政黨并未真正體現(xiàn)不分區(qū)“立委”的精神,反而將之淪為政治酬庸或不獲提名者的疏洪道。
第三社會黨發(fā)起“一二三救臺灣(第一次、第二票、投給第三黨)”運動,就是希望動員對政治失望冷漠的選民投選藍綠以外的政黨。林致真說:“投票率高對小黨比較有利,我們的對象就是不投票的人,他們就是認為兩大黨無法代表他們,投票也沒用!
報道指,頻繁的選舉以及長期的政黨對立氛圍,已讓臺灣選民對政治感到疲乏,上兩屆“立委”選舉投票率分別為66%與59%,下滑的趨勢預料將持續(xù)下去,其實對小黨特別不利。實力單薄的小黨要成為左右時局的關鍵第三勢力,難度可謂不言而喻,“立委”選舉將檢驗臺灣是否還存在另一種聲音與力量的空間。(曾昭鵬)
臺灣小政黨一覽
黨名 不分區(qū)候選人(人數(shù))
臺聯(lián) 15
新黨 10
臺灣農(nóng)民黨 8
紅黨 7
第三社會黨 5
綠黨 4
公民黨 4
客家黨 3
“制憲聯(lián)盟” 3
無黨團結(jié)聯(lián)盟 2
總數(shù) 61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