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11時10分,一位在地震廢墟中被救出的3歲的兒童,從四川綿陽四0四醫(yī)院手術室推出,早以等在門口的爸爸、媽媽迎上前,雖然兒子手術后還沒蘇醒,可媽媽還是低下頭,深情地在兒子的小臉頰上輕輕地親了一下。這位被做手術的小朋友叫朗錚,今年才三歲。5月12日,地震發(fā)生時,他在北川縣曲山幼兒園廢墟中被救出時,在解放軍叔叔抬的擔架上,他抬起右手向解放軍叔叔致敬,這一敬禮的動作被媒體傳播后,感動了千萬個讀者。 中新社發(fā) 成和平 攝
|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qū)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zhuǎn)載,務必經(jīng)該報許可。)
災區(qū)的孩子們需要的并非上鏡頭、出場面、參加各種盛大的儀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顧、學習幫助和心理輔導
5·12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全球華人的心,人們紛紛以各種形式表達對災區(qū)人民的慰問、支持和幫助。甚至還有不少人士建議,奧運開幕式應挑選在地震中幸存的“敬禮娃娃”郎錚來點燃主火炬,以體現(xiàn)中國政府和社會對生命的重視、對人性的關懷。
個人認為,這種想法的動機很好,但形式欠妥。
災區(qū)兒童更需要實實在在的關懷
不錯,現(xiàn)代政府和文明社會,理應重視生命、關懷人性,不能因為奧運盛會的熱烈,就忘記地震災民的痛苦。但熱心的人們在提出這樣的建議時,有沒有想過一個很容易被忽視、卻又十分重要的問題——那些幸存兒童是否受得了這樣的關懷?
據(jù)報道,在重災區(qū)某些村莊和學校,80%以上的兒童失去了家人或朋友,許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諸多震后心理問題,如不敢入睡、怕震動、怕黑、怕和陌生人交往等。據(jù)參加過日本阪神大地震災后重建的專家稱,大地震后的心理障礙通常需要兩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慢慢平復。
此時此刻,這些孩子當然需要關懷、需要重視,但他們所需要的關懷和重視并非上鏡頭、出場面、參加各種盛大的儀式,而是耐心的生活照顧、學習幫助和心理輔導。只有那些不起眼、不轟動但不可或缺的有形或無形的幫助,才能讓他們重新樹立信心、回歸正常生活,讓他們勇于重新面對社會、擁抱未來。
新聞媒體不要過于“勤奮”
事實也的確如此。此次賑災過程中,新聞媒體的及時跟進功不可沒,但不可否認,一些新聞工作者由于缺乏經(jīng)驗或職業(yè)習慣,過于“勤奮”地將鏡頭對準早已身心俱疲、痛苦不堪的災區(qū)幸存兒童,給部分幸存兒童增添了不必要的痛苦和困擾。這一點,從一些活動中,那些被特意從災區(qū)請上臺的兒童的茫然眼神和悲痛表情中,便可見一斑。相信人們請他們參與這樣的活動,目的都是為了幫助他們、愛護他們,但如果這種幫助和愛護反倒可能給虛弱的他們帶來更多傷害和痛苦,那么就應該慎重一點為好。
也許有人會說,奧運是國家、是全國人民的大事,在這樣的場合突出地震災害,突出幸存兒童,有助于在全世界面前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也有助于災區(qū)恢復重建得到海內(nèi)外更多人士的關注和幫助。這些想法的出發(fā)點固然很好,但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感人場面對于旁觀者而言可能催人淚下,可能感到意義非凡,但親身經(jīng)歷過生死一線、體會著失去親朋好友痛苦的災區(qū)幸存兒童,他們的現(xiàn)場感受會怎樣?好心的人們難道真的忍心,讓他們好不容易結(jié)痂的身心創(chuàng)傷因為這樣的“感動場面”,在大庭廣眾之下重新被撕開一回?這樣的做法,對國家形象未必就是正面幫助,而對于當事人則不免過于殘酷了。
更應該照顧個體的需要
對人性的關懷,更應該照顧的是個體的需要,而不是關懷者的需要。此時此刻的災區(qū)兒童究竟需要什么,大家都不妨將心比心,好好去想一想。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們也許更需要和新的老師、同伴,和劫后余生的親人朋友在一起,在平靜的氛圍里慢慢撫平身心的創(chuàng)傷,而并不需要什么鏡頭、什么儀式。
因此,每一個好心人、熱心人在提出諸如“災區(qū)幸存兒童點燃奧運開幕式主火炬”這類建議時,都應該先設身處地,為這些不幸的孩子們、為這些孩子們的不幸,想一想,再想一想。
(作者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華人)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