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6月1日電 題:有多少導演愿意為兒童拍電影
記者 馬海燕
銀色的月光下,一塊露天大銀幕,幾百名整整齊齊坐在操場上的學生,這就是導演陳軍的新片《愛在他鄉(xiāng)》的首映。與商業(yè)大片星級飯店、香檳、大腕、閃光燈交相輝映的豪華首映禮相比,這太寒酸了。然而,陳軍想的卻是真正與他的“目標觀眾”零距離。
鮮花美酒的背后是巨額宣傳費的支撐,陳軍不是沒有想過。但這對他杯水車薪的兒童電影來說,簡直有些奢侈。況且戒備嚴格的首映禮,恐怕少年兒童根本進不去。于是陳軍的“愛的三部曲”第一部《愛在路上》選擇北京景山學校,第二部《愛在他鄉(xiāng)》選擇了北京宏志中學,一所胡錦濤曾經(jīng)視察后做出重要批示的城市貧困子女學校。
讓陳軍驚訝的是一名景山學校的學生說他一年只能看到兩部電影,一部是《哈里·波特》,一部是學校組織觀看的《愛在他鄉(xiāng)》。孩子們看不到電影,一是周末都被課外作業(yè)和輔導班占去了,二是除了幾部進口動畫片電影院幾乎沒有適合兒童觀看的影片。有的家長很苦惱:“周末想帶孩子看場電影,很少有不脫、不露、不打、不殺、不流血,干干凈凈能讓孩子看得下去的。”
一位院線經(jīng)理解釋“六一”兒童節(jié)的檔期為什么受冷落時說,兒童這個群體很特殊,不是主流消費群體,很少有家長會請假陪孩子看電影。主要觀眾都是靠學校包場組織來的,對于電影來說票房根本得不到保證。據(jù)統(tǒng)計,近百年來,中國共拍攝兒童電影三百八十余部,其中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間就生產(chǎn)了三百多部。這些數(shù)字背后卻是尷尬的現(xiàn)實:絕大多數(shù)電影進不了影院,更不要說為孩子所知了。
導演說缺投資,投資方說缺市場,市場說缺好片子,唯獨沒有人問問孩子缺什么。導演陳軍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聽他們就電影的情節(jié)或哄堂大笑或竊竊私語。他還喜歡看完了和學生們座談,請目標觀眾發(fā)表意見,“不要低估學生們的理解力和審美力!
而更多的中國導演不是在尋找適宜的機會到國際上拿個獎回來躋身受尊重好掙錢的行列,就是瞄準成名后玩大制作走向國際市場的宏偉目標。兒童片,想都沒想過,合適的借口是“沒有好劇本”。張藝謀已經(jīng)離《一個都不能少》越來越遠了,馮小剛高呼“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票房說明一切”時肯定沒想過他的“群眾”中是否有孩子;陳凱歌的孩子都在為他的《無極》作宣傳了,自然沒有工夫理會其他孩子需要什么了,至于《和你在一起》已經(jīng)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與此同時,中國兒童電影市場卻越來越為海外片商所重視。在《加勒比海盜》、《哈里·波特》等紛紛涌入的時候,《寶葫蘆的秘密》、《花木蘭》、《神筆馬良》等中國傳統(tǒng)故事也逐漸成為海外與國內(nèi)合拍片的重要題材。這是否對中國導演們有所啟示呢?
“六一”期間,陳軍的《愛在他鄉(xiāng)》將在城市各大院線和農(nóng)村同時上映。這是建國以來首次三十五毫米和十六毫米同步發(fā)行的影片,也是城鄉(xiāng)觀眾首次同步觀看的影片。陳軍希望家長們都能放下手里的活,大手拉小手和孩子靜靜看一場電影。他更希望有更多導演與他同行,為中國四億兒童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