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北京1月19日電 題: “空談”紅樓選秀可以休矣
作者 譚飛
“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活動北京賽區(qū)總決賽近日順利結束,雖然主辦方北京電視臺在某些技術細節(jié)上未能做到盡善盡美,但總決賽當晚平均達到九點二的收視率,還是反映出這個活動受到了觀眾相當程度的喜愛。北京電視臺在各地方電視臺“奇招迭出,妙計頻生”的情形下?lián)P長避短,堅持“內容為王”的制播方針,取得了奇效,獲得了電視臺、新《紅樓夢》電視劇、觀眾三方“共贏”的預期效果。
但對“紅樓夢中人”選秀活動的質疑從未停止,昨日,某大報“人民時評”專欄發(fā)表了署名“仲言”的文章,對這次選秀的方式、意義、結果進行了全面詰問,并在文末提出期許:“惟愿制作方,在嘗夠選秀甜頭的同時,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來承受事與愿違的苦果。”這樣的期許,字里行間相當客氣,但話外卻透著濃濃的“前景堪虞”的預判。通觀仲言先生文章,筆者倒有一些小小體會,在此提出,希望與其商榷。
筆者首先尊重仲言先生提出質疑的權利,并認為客觀質疑是事物改良的外在動力之一。事關《紅樓夢》這樣的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事關全國十大賽區(qū),數(shù)十萬群眾先后參與的聲勢浩大的選秀活動,對之進行有理、有據(jù)的質疑,肯定有利于把活動搞得更好。但既是質疑,就須建立在有理、有據(jù)的前提下。如果為質疑而質疑,先心存“看不順眼”之念,后組織文字,巧立名目,就難脫不客觀,不公正之嫌。文字的陡峭、嶙峋、幽默也就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仲言文章中說:“投資方大造聲勢,制作方高調介入,心安理得地借助祖宗遺產(chǎn)來炒作自己,把嚴肅的名著改編演變成滑稽的商業(yè)行為,如此這般秀下去,值得警覺”。從這句話看出,仲言先生似乎并未對此次《紅樓夢》新拍的細節(jié)進行認真了解,這次《紅樓夢》的改編是由知名作家、編劇擔綱,劇本最后要由紅學家及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專門機構審查通過,是一件相當嚴肅、認真的事情,跟“滑稽”二字完全沾不上邊。其次,“借助祖宗遺產(chǎn)來炒作自己”,這個帽子大得嚇人,但筆者認為,祖宗遺產(chǎn)不是單拿來供奉或“束之高閣”的,將其發(fā)揚光大才應該是后人對待祖宗遺產(chǎn)最正確的態(tài)度。這次“紅樓選秀”從啟動到現(xiàn)在掀起的一波波“紅樓熱”“紅學熱”有目共睹,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其功非淺。筆者認為“炒作紅樓”炒得好,還該炒得更沸沸揚揚。
毛澤東同志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可惜的是,仲言文章中不調查就武斷下結論的地方可謂比比皆是。試舉一例,他說:“僅憑幾分青春姿容和臨陣磨槍的功夫,沒有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嚴格的舞臺磨礪,靠著做幾個造型,說幾句不倫不類的古裝加現(xiàn)代的即興臺詞,即使通過海選僥幸過關,他們真能參透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人生三昧嗎?能演繹出‘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的婉約情致嗎?能體味出‘三春去后諸芳盡’,‘風刀霜劍嚴相逼’的世態(tài)炎涼和‘忽喇喇似大廈傾’的悲涼情感嗎?”他提到報名選手“沒有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嚴格的舞臺磨礪”就是想當然的結論。筆者了解到,此次報名選手60%以上是大學生,北京賽區(qū)黛玉組第一個晉級的選手就是清華大學的高才生,這樣的人如果也“沒有長期的文化積累”,那適齡的青年人,又有素質演紅樓夢的,按仲言的邏輯,地球上沒有,大抵只能在火星上找了。至于舞臺磨礪方面,據(jù)筆者了解,此次選手表演院;蛭璧冈盒5恼枷喈敶蟊壤谀贻p人中,他們的舞臺經(jīng)驗是相對成熟的。仲言先生結論里顯然未注意到寶黛釵等主要角色按原著要求本來就應比較青澀,大致18-2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人群中,還能脫離這些報名選手去哪兒尋找更有舞臺經(jīng)驗的演員?仲言后面提到的“紅樓詩句”更有點“拉大旗,做虎皮”的牽強味道,按照仲文的想法,只怕現(xiàn)在沒有任何年輕人能演出曹雪芹“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人生三昧,因此還是不拍的好罷。
出乎筆者意料的倒是,仲文并沒有把“眾人皆說好”的87版《紅樓夢》捧上圣壇,只說“人民群眾基本滿意”。但文中另一句評價,卻暴露了他可能根本不愿意有人用現(xiàn)代電視手段改編、拍攝《紅樓夢》的初衷。他首先肯定王扶林6年拍攝《紅樓夢》的艱辛,然后筆鋒一轉指出:“但在紅學專家眼里,仍感覺與原著所營造的意境差之甚遠!边@種“敲山震虎”式筆法的確老辣,但犯了最簡單的邏輯錯誤。試想一下,其一:6年拍完的《紅樓夢》有一批紅學家壓陣,依然“紅學家不滿意,差得遠”,那么首先說明當時那批紅學家“不負責任”,其次說明要讓紅學家滿意今后拍紅樓至少要6年以上,這不很可笑嗎?其二: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社會,電視劇也具有商品屬性,跟87年時環(huán)境大不一樣,可能要求新版《紅樓夢》不計成本,不考慮進度嗎?其三,有一個基本事實,87版的6年概念包括籌備到播出共耗時6年;而新版紅樓夢項目策劃其實也好幾年了,并不是想當然的心血來潮,到2008年播出時,為時也應不算短。其四,最關鍵的是,筆者認為包括總導演在內的主創(chuàng)人員對這個項目的態(tài)度都是極其認真的,對演員也會有相當系統(tǒng)的培訓,并不是“花拳繡腿”就可上陣,當然更不是“只追求轟動效應”了。
必須指出,“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活動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這樣那樣的缺點、問題,但筆者認為這些更多是技術環(huán)節(jié)上的紕漏,整個活動到目前為止導向正確,效果良好。仲言先生文章里沒有列舉任何事例、數(shù)據(jù),就憑著“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就對這一受到群眾廣泛歡迎的活動大張撻伐,實在令人費解。我們要反對一些鼓吹低俗、形式庸俗的選秀活動,同時更要警惕另一種傾向:一提到選秀就搖頭,認為商業(yè)因素的參與必然將選秀活動變?yōu)楹樗瞳F;認為名著就不能以大眾選秀的方式進行演員遴選;認為年輕人里就選不出符合時代標準的優(yōu)秀代表。
總之,紅樓選秀也需警惕“右”,警惕出現(xiàn)一種以“惡搞”為主要特征的低俗選秀樣態(tài),但主要是防止“左”,反對那種打著“人生思考”、“藝術韻致”冠冕堂皇旗號,扣帽子、穿小鞋的守舊行為,防止這樣的言行擾亂組織者、參與者、旁觀者視線。仲言文章以“忠言逆耳”之諧音署名,表面用心良苦,實則欠缺思辨色彩和客觀、理性態(tài)度,終歸淪為“空談”,可惜,可嘆。
譚飛/文(作者為資深策劃人、評論人,“紅樓夢中人”大型選秀活動西安、廣州賽區(qū)評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