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來臨,想起了煙花和爆竹,并由此想起素稱“花炮之鄉(xiāng)”的河北王口。王口,地處束鹿、冀縣、寧晉三縣交界處。據(jù)說那里的煙花爆竹,早在明末清初就享有盛名。束鹿縣志載:“城南惟王口一村擅爆竹之利!碑?shù)貍髡f,早先的王口叫網(wǎng)口,因這里臨近滹沱河,人們常在這里打魚晾網(wǎng),那時滹沱河里有條黑龍,常興風作浪,吞噬土地。有一戶漁民用硝磺木炭趕制火藥,想要嚇走黑龍。近天明時,制炮人的手被炸破,鮮血一滴滴流進火藥,爆竹終于放響了,映紅了天際,嚇跑了黑龍,從此王口爆竹也出名了。
清朝乾隆皇帝為慶祝自己60壽辰,詔令全國各地制作爆竹的能工巧匠到北京。比賽時,有的第一響升高不足5尺,二響即在人們頭頂上爆炸;也有的高起兩丈落下,第二響在人群中開花。主管禮部大臣設立驗收局,嚴格檢驗質(zhì)量。地點設在北京前門箭樓之外,并規(guī)定:“二踢腳”,第二響越過箭樓者,方可簽證進京。當時前門大街、大柵欄一帶,方圓數(shù)里,人頭攢動,人們仰首觀看。最叫響的要數(shù)王口爆竹,它每個雙響都越過9丈9尺高的巍峨箭樓。于是禮部大臣親自簽證,王口拉爆竹的大車威威風風地進了京城。當時北京城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一響三里邊,崩離八丈三,是否王口炮,前門樓上看!弊悦駠院,王口百分之九十的男子都從事爆竹業(yè)生產(chǎn)。過去王口爆竹的品種主要有“兩響”、“小鞭”。后來為了招徠顧客,各作坊相互競爭,各顯神通,因此“摔炮”、“拉炮”、“起火”、“擰車子”相繼問世。此外,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二,王口還有個焰火會,熱鬧空前。什么“關(guān)羽讀春秋”、“天鵝下蛋”、“盒子燈”等,各有千秋,令人叫絕。
報載,王口的煙花而今又有新的發(fā)展。煙花品種除“閃光雷”、“黃鶯”、“金龍吐珠”等一般煙花外,還研制了“彩雷”、“紫羅蘭”、“龍戲鳳”等一百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