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在清朝最早叫茶園,那時聽?wèi)蛑皇詹栀Y,不賣戲票;到民國時代改稱劇場、劇院或戲院。
前門大街路東廣和樓是北京外城最早的戲院。京劇科班喜(富)連城社,從1900年起長期在這里演出。每次演出前,常有許多觀眾在門口看著那些穿青衣戴小帽的科班學(xué)生排著隊來演出,有的還能叫出隊伍里演員的名字:“袁世!、“李世芳”……小演員演得很認(rèn)真,觀眾看著也高興。那時演戲沒有海報,常常白天把道具擺在門口,讓群眾知道今兒晚上演什么劇目。戲院的設(shè)備很陳舊,最初樓下的座位都是長條桌子、大長板凳,豎向舞臺放置,看戲的人坐下后得側(cè)著身子看戲,兩廊的散座則是橫著放的長凳。1914年以后才改成橫排靠背長椅,椅背后釘著帶框的木板,可以放茶碗。
在前門大街西側(cè)繁華的大柵欄里有過五座戲院。最西頭鄰近觀音寺路北的戲院叫做廣德樓,它和大柵欄中間路南的三慶園都是類似廣和樓那樣的老戲院。著名演員程長庚、余三勝、梅巧玲、汪桂芬等曾在廣德樓演出,譚鑫培、路三寶、賈洪林、余玉琴等曾在三慶園演出。后來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也在三慶園長期演出。在大柵欄中間路北門框胡同里有一個小型戲院叫同樂軒,它建于1909年,座位只有七八百個,無法演出大型劇目,故經(jīng)常演出些曲藝雜技,后來改為同樂電影院。在大柵欄東口路北的慶樂戲院,創(chuàng)建于1909年,影響超過上述三個。河北梆子名伶楊韻譜和李連云就在這里演出了《茶花女》、《血海深仇》等新戲,名噪一時。1939年以后,李萬春組織的鳴春社在這里演出機(jī)關(guān)布景戲《天河配》、《濟(jì)公傳》等,舞臺上燈光變幻,使觀眾耳目一新,上座率很高。李萬春還從上海請為武生演員,在這里演出火爆非凡的《三本鐵公雞》等武戲,自始至終一直開打,最后由李洪春演出《走麥城》等紅生戲作大軸,吸引了很多觀眾。
在大柵欄東口路南糧食店內(nèi)還有一家中和戲院,也創(chuàng)建于清沫,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長期在這里演出;1938年尚小云創(chuàng)建榮春社后,也長期在這里演出。1931年9月18日晚上,藝術(shù)大師梅蘭芳在這里演出他的拿手好戲《宇宙峰》,張學(xué)良將軍出席觀看。戲演到半截,副官來到張學(xué)良將軍向邊耳語;張學(xué)良神色緊張,匆匆退席。當(dāng)時梅蘭芳也覺察到臺下觀眾忽然走了一片,不知何故;第二天看報才知道是夜里日軍進(jìn)攻沈陽北大營,發(fā)生了“九·一八”事變。
在大柵欄對過鮮魚口內(nèi)有一座北京有名的戲院,興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叫“天樂茶園”,后來改名華樂園、華樂戲院。著名京劇演員楊小樓、郝壽臣、高慶奎、尚小云、金少山、馬連良、張君秋、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佰、言菊朋等都在這里演唱過。1930年,富連成科班一度在此演夜戲;1936年富連成科班退出廣和樓,只在這里唱日戲,上座始終不衰。1942年華樂戲院隔壁的長春堂藥鋪失火,延及華樂戲院,燒掉了富連成科班的全部布景和戲裝,該院遭受嚴(yán)重?fù)p失,只好停業(yè)。
在珠市口路南有一家戲院叫民主劇場,建于1912年,是中日兩國合資經(jīng)營的,當(dāng)初叫開明戲院,造型和外面門臉都仿照外國戲院。京劇名伶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以及號稱“評劇皇后”的白玉霜等常在這里演出。擅長昆曲的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寒云偶爾在此票演一場昆曲,觀眾人山人海,路為之塞。
城東吉祥茶園,位于東安市場北端,是光緒末年內(nèi)廷大公主府總管事劉燮之出資興建的。劉交海甚廣,他能夠約來名望極高的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等藝術(shù)大師演出,因此提高了吉祥戲院的聲譽(yù)。有一次余叔巖在此演出《搜孤救孤》,開演前大雨傾盆,可是場內(nèi)依然客滿。長安戲院在西長安街,建于1933年,為當(dāng)時北京“道德學(xué)會”壇主段謀出資興建;因地處西單鬧市,交通方便,一直是理想的京劇演出場所。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