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愿意調整接收頻率 電影《不說話的愛》上映
中新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 高凱)4月3日,由青年導演沙漠執(zhí)導、張藝興領銜主演的電影《不說話的愛》上映。這部改編自同名短片的作品,在帶領觀者真實走進聽障群體的同時,更以其對當下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溝通等議題的深入探討,于普世情感中掀起波瀾。

影片通過聽障父親小馬(張藝興 飾)與女兒木木(李珞桉 飾)的日常生活,將觀眾帶入一個一定程度上被主流社會忽視的“無聲世界”。影片以生活流敘事、多維度的人物塑造以及對聽障群體生存狀態(tài)的描摹,對“溝通”與“愛”進行重新審視,成就了一部兼具情感濃度與社會反思的溫情之作。
導演沙漠采用“去語言化”的敘事策略:全片大多數(shù)的父女互動依賴手語完成,甚至連背景音樂也被刻意弱化,僅以自然音效進一步烘托出真實感。這種沉浸式設計迫使觀眾從“聽覺依賴”轉向“視覺共情”,與此同時,也正因為這種基于真實的留白,令一切“在聲音的缺席中綻放出更耀眼的情感光輝”。
張藝興在片中貢獻了極具突破性的表演。據(jù)了解,為貼近聾人父親的真實狀態(tài),他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手語特訓,并深入聽障社區(qū)觀察生活細節(jié)。影片中,張藝興徹底摒棄了明星光環(huán),塑造出一個掙扎于社會邊緣卻始終堅韌的父親形象。
木木的塑造同樣令人驚艷。李珞桉以渾然天成的表演,將女孩因家庭的特殊性而形成的某種層面“早熟”的敏感倔強與孩童特有的純真一并進行了濃烈而澄明的展現(xiàn)。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邀請近30位聾人參與演出,這一選擇不僅增強了真實性,更讓聽障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得以以更原生態(tài)的樣貌呈現(xiàn)。

《不說話的愛》的故事圍繞父女二人為了“在一起”而經歷的跌宕情節(jié)展開,與此同時通過綿密的日常細節(jié),勾勒出聽障家庭的生活圖景。創(chuàng)作者以看似平淡的片段,層層遞進地建立起觀眾對角色生存邏輯的認同感。例如,木木在入學面試時不愿開口,擔心和父親疏遠的情節(jié),既呼應了聽障家庭兒童的心理困境,又以孩童視角隱喻了殘障群體對“融入”與“疏離”的復雜態(tài)度。
《不說話的愛》的野心不止于講述一個令觀眾揪心的催淚故事,更將社會議題悄然嵌入生活流敘事中。試圖撕開社會對聽障群體的認知隔膜。影片通過多個隱喻性場景,揭示這一群體面臨的系統(tǒng)性困境。而片中的強情節(jié)則令觀眾在情感沖擊中自然生發(fā)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叩問。
跟隨小馬父女的故事,觀眾得以深入走進聽障群體的真實生活,此處創(chuàng)作者無意進行所謂苦難展示,更沒有設計所謂健全人的“救贖”戲碼,而是通過無數(shù)個細膩真實的微觀時刻,讓觀眾自行拼湊出跨群體理解的路徑。與此同時,以和光同塵的敘事,傳達了愛的傳遞是通過日常的默契與犧牲而達成的觀點——在無聲的角落里,真正意義上的愛始終以最原始、最磅礴的方式生長。
《不說話的愛》的深層價值,在于其超越個體敘事的公共性表達。影片以“如何一眼分辨聽障人士”的設問開局,最終以“他們總在第一眼就對你微笑”作答。這一看似輕描淡寫的設計,實則暗含多重隱喻:微笑既是聽障者面對外界隔閡的自我保護,也是他們渴望被平等對待的無聲吶喊。影片通過這一舉重若輕的意象,將觀眾的同情升華為共情,進而引發(fā)對殘障群體生存尊嚴的深刻反思。
沒有刻意的悲情渲染,沒有居高臨下的關懷姿態(tài),《不說話的愛》以平視的目光將觀眾引入一個被日常忽視的世界,在綿密的生活細節(jié)中,完成了一次關于理解與共情的深度對話。當片尾字幕滾動真實聽障人士的生活影像,身處大銀幕前的人們或皆有感悟——當世界愿意調整接收頻率,所有靜默都能譜成交響。(完)


文娛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14日 06:06:55
- 2025年04月13日 19:41:57
- 2025年04月13日 18:04:39
- 2025年04月13日 12:57:43
- 2025年04月12日 19: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