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只提供了說話的本錢和分量,重要的是“說什么”和“怎么說”。姚明和郎咸平畢竟是極少數(shù)。應思考如何讓更多握有話語權的人,將良知和責任感配得上自己擁有的影響力
籃球明星姚明,與經濟學家郎咸平,最近都因直言無忌而成為輿論焦點。
姚明的直言,出現(xiàn)在雅典奧運會中國男籃首戰(zhàn)西班牙一役大比分失利后。賽前聲稱“此戰(zhàn)不贏半年誓不剃須”的姚明,向媒體表示“對中國隊失去了信心”,并責備一些隊友的不思進取。此言一出,有人即指姚在“分裂團結”,也有人贊他“捅破了一層窗戶紙”,恰是愛國心切的表現(xiàn)。
同樣出語無忌。業(yè)界有著“說誰誰倒”的郎咸平,繼炮轟TCL、海爾后,近日又在復旦大學發(fā)表《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演講,“揭開”顧雛軍在“國退民進”進程中“席卷國家財富”的“蓋子”,強烈建議停止以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最新消息是:顧雛軍以個人名義在香港起訴郎“誹謗”。
姚明是“分裂團結”還是“愛國心切”,看起來,很大程度上要由中國男籃最終在奧運會的成績來“定性”了;郎咸平是“嘩眾取寵”抑或“誹謗”,還是盡了“一個學者披露學術研究的責任”,自可由法院裁定是非。我感興趣的,是在姚明“捅窗紙”與郎咸平“揭蓋子”的身后,所凸現(xiàn)的名人社會價值。
傳播學講究“誰在說”、“說什么”、“怎么說”!罢l在說”指權威性,“說什么”強調內容,“怎么說”則是方式。只要占有任何一項,即可獲得受眾高度注意力。若三項全有,好比就擁有了產生巨大影響力的當量。
無疑,姚明與郎咸平集三項于一身。他們身份顯赫,他們抨擊焦點,他們都在用一種直言無忌的方式來表達,很有些“另類”。
在我看來,“身份”只是提供了說話的本錢和分量。真正把人比出高下的,其實在后兩項。不少人雖然同樣擁有身分、擁有話語權,但在重大問題中常常失語,是圓滑世故;更有卑劣者,是混淆視聽:利用人們對“誰在說”的信任,誘導人們做出對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利益群體有利、而有損公眾的事。我覺得,姚與郎的可貴處在于,他們根據自己掌握的內情,無法忍受在事關國家利益、公眾利益上的失語。這使他們在獲得致敬、支持外,也獲得更多的包容———即使很多人并不贊同姚明把責任推給隊友,即使郎咸平的分析也未必那么準確。
但是,我注意到了郎咸平近日表達的他的“惟一遺憾”:在他與所“揭批”企業(yè)的公開對峙中,“惟一的遺憾是孤軍奮戰(zhàn)”。經濟學家不站出來支持,肯定有純學術原因,但至少有一部分學者沉默的原因卻是“非學術”的:據統(tǒng)計,在274家上市公司設立的獨立董事中,有131名經濟學家———這意味著,這些經濟學家的背后,都有各自的老板?匆豢丛诠墒星f家橫行、操縱市場、黑幕頻現(xiàn)的種種事件中,有幾位深知內情的經濟學家站出來過,像郎咸平一樣直言無忌?
當然,他們兩人身份特殊,郎是香港教授,而姚則是NBA球星,今番如此率性,“后遺癥”幾乎沒有。但是,他們畢竟是極少數(shù),也許我們更應思考的是,如何讓更多握有話語權的人,將良知、責任感配得上自己擁有的影響力。
(來源:人民日報-華東新聞,作者:吳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