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非遺)待到山花爛漫時 不唱花兒心不甘
中新社蘭州3月16日電 題:待到山花爛漫時 不唱花兒心不甘
中新社記者 丁思
“五月十七二郎山,不唱花兒心不甘,白發(fā)先人唱千年,花(兒)不是花(兒)是少年……”只要稍有空閑,38歲的甘肅音樂人徐卓便會與他的山民樂隊成員一同排練歌曲。這首融入現代音樂元素的新“花兒”,是他們的必練曲目。
“花兒”并非一朵花,而是廣泛流傳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qū)的傳統(tǒng)民歌,展現當地民眾的生活與情感。其內容多以愛情為主題,歌詞中常將女性喻為花朵,具有即興創(chuàng)作的特色。歌唱形式散漫,也稱“漫花兒”。2009年,“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每至中國農歷五六月,甘肅大地山花爛漫,“花兒”嘹亮。漢、回、土、撒拉、東鄉(xiāng)、保安等民族民眾自發(fā)組織登山對歌,共唱“花兒”。人們撐著傘、搖著扇,或攔路相對,或席地而坐,開啟獨屬于西北人的鄉(xiāng)村草地音樂節(jié)——“花兒會”,被譽為“民歌的海洋”。

徐卓的家鄉(xiāng)甘肅定西市岷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民歌考察采錄基地”,曾吸引荷蘭萊頓大學客座教授、音樂人類學家高文厚三次深入這片土地,探尋“花兒”的秘密。
自幼在岷縣二郎山“花兒會”旁長大的徐卓,對“花兒”滿懷摯愛。“兒時聽‘花兒’,懵懂不解,只記得那是高亢悠遠之聲,人們唱起時滿臉幸福?!爆F為岷縣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的徐卓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從電吉他專業(yè)畢業(yè)后,他曾擔任錄音室助理、音樂創(chuàng)作人,因時常惦念家鄉(xiāng)的“花兒”,最終決定返鄉(xiāng)。
徐卓2012年回到岷縣,多年來,他先后在當地非遺中心、岷縣文化館等部門,專注于“花兒”等地方文藝的傳承保護工作。這期間,徐卓結識了眾多民間“花兒”歌手,激發(fā)了他以現代演藝方式創(chuàng)新“花兒”唱腔的熱忱。
2019年,他將岷縣的“岷”字拆分為“山民”,組建“山民搖滾樂隊”。作為樂隊主唱、詞曲創(chuàng)作者的徐卓,帶著樂隊將吉他、二胡、中阮背上舞臺,融入搖滾、民謠、電子樂、管弦樂等不同音樂元素,讓古老“花兒”融入當代生活。

在徐卓邀請下,當地多位“花兒”傳承人加入樂隊,唱了40多年的岷縣“花兒”協(xié)會會長楊狗娃便是其中之一。他說,“唱起‘花兒’便覺舒坦暢快,看到年輕人創(chuàng)作的新‘花兒’,能讓古老民歌走出深閨,心里頭高興?!?/p>
近年來,甘肅啟動“花兒大師工作室”人才培養(yǎng)項目,扶持培養(yǎng)“花兒”傳承人,舉辦歌手大賽;“花兒”歌手赴埃及等國進行文化交流演出,當地學者參加聯合國“花兒”論壇等活動,讓西北“花兒”逐漸走向世界舞臺。
有“中國花兒之鄉(xiāng)”之稱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挖掘整理上百首經典“花兒”曲令和唱詞,打造百里“花兒”文化長廊;2024年創(chuàng)新推出大型實景文旅劇《花開臨夏五千年》,結合科技手段與沉浸式演出形式,讓“花兒”向年輕人盛開。

從鄉(xiāng)野山歌到人類非遺,“花兒”如何長盛不衰?在蘭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劉桂珍看來,保留“花兒”的傳統(tǒng)唱法至關重要。她說,“花兒”的方言演唱、真假聲轉換,獨特的抖音、閃音、裝飾音等唱法,以及豐富的曲調應盡量留存;唱詞和表演形式則可依據大眾生活、現代審美、音樂形式等進行創(chuàng)新。
“花兒”與《詩經》一脈相承,被譽為“活著的《詩經》”?!啊▋骸枋蛛m非詩人,卻勝似詩人,他們用傳唱的方式記錄這份鄉(xiāng)愁,這是獨屬于中國民歌的浪漫。”徐卓說,希望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讓“花兒”香飄海內外。(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04日 20:09:21
- 2025年04月04日 19:04:16
- 2025年04月04日 19:04:12
- 2025年04月04日 19:01:18
- 2025年04月04日 17:51:09